】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汪毅夫:科举制度与社会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9-07-10 00:29:29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电(作者 汪毅夫)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举办“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活动,7月2日在福州鳌峰书院开幕,7月9日在北京台湾会馆闭幕。蒙主办单位的好意,我今天有机会在闭幕式重见台湾朋友,特别高兴!                             

  在鲁迅的小说名篇《阿Q正传》里,同科举有关的人和事常见于阿Q生存的庶民社会里。阿Q见过“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锣鼓镗镗的报到村里来”的情形,知道“状元不也是第一个”的道理和“皇帝已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的消息,他“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也听过“秀才盘辫的大新闻”和“举人老爷到乡下来避难了”的传言,挨过秀才的打骂,甚至“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也入于他的梦想,《阿Q正传》还写了阿Q生前并不知晓、死后当然也不知晓的举人和秀才排了“转折亲”、最后家境陷于困顿等事。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也有深刻的影响,也深入于庶民的社会。譬如,从台湾俗谚也可以看到科举制度的痕迹。兹举例言之:                        

  1.“人怕老债怕讨,秀才怕岁考”。岁考是清代各省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政)对秀才(在学生员)的考试,每三年凡二举。考后,一、二、三等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被黜革。                                 

  2.“福州城,假京(惊)”。台湾建省后并未单独举行乡试(省级科举考试),而合并于福建乡试而行之。本来,出省赶考的目的地是京城,考的是进士。但台湾秀才出省赶考的目的地是福州,考的是举人。故称福州城是“假京”也。                             

  3.“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举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高于秀才,故云。         

  4.“没本钱哪敢上京去考校”。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地方官府例给车马费,所以“公车”成了举人的代名词。贫困地方往往出不了这笔开支,“没本钱”的意思是没有车马费;“没本钱”的另一意思是“没本事”,同没有车马费不敢赴京一样,没有本事者当然也不敢参加“考校”即考试。                

  5.“秀才饿死不卖书”。读书人爱书如命也。喻人穷志不短。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