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有深度的学者风度”
http://www.CRNTT.com   2019-04-23 00:15:27


《朵云封事》书影(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作者 汪毅夫)友人捎来李在中先生的《朵云封事》(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版)一书。于病中穷日读之而毕,犹久久不愿释卷、久久未能释怀也。                            

  是书收文30篇,首篇《“中央博物院”的悲剧——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及书中附录的《李霖灿先生日记摘抄》《凄风苦雨葬斯人——记董彦堂恩师之丧》《董作宾先生的生活艺术》的作者是李霖灿先生(书中还收有李霖灿手绘图片多种),是李在中先生的父亲。首篇之后是李在中先生继之而写的《经师与人师——从李霖灿先生日记中的董作宾先生言行来谈》等29篇。父子档“笔锋常带感情”的风格如出一辙,他们共同讲述“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和国立艺专等“机关”的人和事。    

  书中“有深度的学者风度”一语,深深打动我的心。在我看来,“有深度”者,不浅薄也。对学问的追求深入而不肤浅,对学界友人的态度宽厚而不轻薄,始合于“有深度的学者风度”。书中所记和提及的傅斯年、董作宾、李济之、李霖灿、李晨岚、曾昭燏、和才、蒋复璁、潘天寿和蔡元培、胡适之、丁文江、蒋廷黻宋胤伯、滕固等一代学人莫不如是。我读书中“(抗战时期)‘中博’在一个张氏宗祠中办公。……电灯也谈不到,煤油灯就是珍品,据我那时所知,只有董彦老(汪按,即董作宾)书斋中有这么一盏奢侈品,那还是傅斯年先生特战时首都重庆带来的,因为彦老是一位开夜车做工作的学人,没有一盏较亮的灯,怎能写出那一部划时代的殷历谱呢” 一节 ,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而类以的情节书中比比皆是。读《朵云封事》,我愿“有深度的学者风度”成为学界的普遍号召和普遍追求。

  (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