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良好开局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5-19 08:47:44


 
  2020年,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形势下,中国外贸保持1.9%的增长。这得益于中国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经济贸易的及时正常化,全球订单向中国转移,全球需求、供给、创新、服务、资本、货币与金融合作均发生东移。2020年中国逆势成为全球第一大引资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FDI)同比大幅下降42%的环境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引资国,占全球FDI的19%,比2019年提升10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措施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以及“一带一路”建设、RCEP、中欧协议签订等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措施的落实,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可期。通过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大幅缩减,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出台并积极实施外商投资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我国会更加成为外资的“热土”与跨国公司的避风港,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分享国内市场和参与国内大市场建设的机遇。

  以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相对于经济规模,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亟待提升。从全球经济分工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非常高,但是位置偏中、下游,对原材料、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度比较高。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就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当前,日趋复杂与严峻的国际关系也要求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十四五”规划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比发达国家的标准不断提升两个比重:首先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995年,我国研发占GDP只有0.5%,到2019年终于到2.2%,达到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美国在战后保持在3%左右,已经保持了7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仍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并且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其次是基础研究支出与整个研发费用的比例,我国的这个数值长期徘徊在5%,2019年上升到6%,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是12%,美国是17%-18%。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未来这样的高投入水平要长期保持下去。

  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更好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的创新机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相比政府有更好的创新机制。由于科技创新周期长、投资大,同样需要国家提供早期的研发支持,但是要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该由市场做的事情交由市场,是更加有效的方法。政府主导的核心技术比较适合于一些特定战略性的领域,比如航天、航空等,但大部分的技术自主创新要依靠市场和市场主体。政府的作用除了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还有服务功能,包括在税收、创新环境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

  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基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当前,无论是从经济体量,还是增长速度看,国内市场的作用都愈发突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对于稳定当前经济显得格外重要。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包括消费和投资。

  稳定和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扩大消费的三个方向:一是“扩大县乡消费”,表明农村乡镇也是我国内需市场的重要一环。二是在汽车消费上首次提出“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标志着二手车市场将在促进我国汽车消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在2020年消费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之下,线上消费模式显着增加,由此政府对于线上消费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扩大有效投资,尤其是扩大“新基建”。与传统的“铁公基”相比,“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长期看,新基建能够培育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2020年与2021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了“新基建”。这意味着“新基建”已经上升到长期国家战略层面,必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最大的政策发力点和资本市场最大的投资机会。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胡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