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遏制过度医疗 中国医改“急诊”
http://www.CRNTT.com   2021-05-12 00:14:42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和现实,走的是自己的路。公立医院是最主要的就医点以及医疗费用发生地。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之路是从预算制经由自主化阶段走向法人化甚至私营化。但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缓慢,多数仍隶属于政府行政管辖,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架构、用人机制和运营模式。公立医院数量虽多却竞争不足,何况医疗体系因为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本身即带有垄断属性。而中国民众普遍生病没空养,急于治愈。门诊费用低,好医生都集中在好医院,病人不管大病小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收治病人越多收入越高。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行多管齐下的价格管制措施,但实践证明价格管制无法解决药价虚高、过度医疗问题。行业特点、有缺陷的市场、不完善的制度和社会复杂现实叠加,最终导致医疗资源既大量浪费又相对不足,医患矛盾频发。

  评价一个国家医疗健康体系的首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从这个角度看,1949年后的中国在健康医疗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上取得了惊人成就。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到1978年中国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5.9岁,30年增加30.9岁,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这足以证明中国建立起了广泛覆盖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有效卫生医疗体系。1978年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与同期经济发展绩效相比却差强人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5.9岁提高到2018年的76.7岁,40年提高10.8岁。同期全球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从60.0岁和64.4岁提高到71.9岁和75.3岁,增加了11.9岁和10.9岁--但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仅为中国1/3。尽管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但1978年后中国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后应有的水平,也没能反映出中国的制度特色。

  医疗体系容易出现道德风险,易被利益集团绑架。医疗改革对全球政府而言都是难度系数最高的课题,不大可能一蹴而就。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从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到加强儿童医疗服务改革,从大病保险到推进家庭医生制度,从推进分级诊疗到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惯例,全民医保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成绩斐然,给缓解过度医疗现象开辟了空间。但新医改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2019年中国医疗费用支出相比2008年已经增加5倍达到6.6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慢性病已占到中国77%的健康生命年损失和85%的死亡诱因,已经十分接近发达国家。慢性病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造成巨大身心和经济负担,中国医疗健康体系对慢性病检测治疗、长期照护的保险和服务供给还极不适应。全民医保有封顶金额限制,超额需要全部自费,过度医疗会让更大人群难以承受。过度医疗再一次被推上舆论浪尖无疑是件好事,医疗健康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关乎从微观到宏观全社会的命运,切不可让医改滞后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