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与欧洲关系的“新中之新”
http://www.CRNTT.com   2015-11-27 08:50:44


2015年11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李克强主持会晤。欧盟、奥地利、希腊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派代表作为观察员与会。
  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相比起中美最近在南中国海上差点剑拔弩张,中欧关系眼下高潮迭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访英旅程,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近期相续访华。对此,舆论和学界多关注中国和欧洲在经贸、科技、人文、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应对难民危机等诸多领域的双边合作将进一步升级,也就是认为中欧关系发展彼此互利、各有所需。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6日载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新中之新”》,文章说,其实,还有一个新的现象不应被忽略,那就是英国和德国在看待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有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如果说中欧关系眼下在经贸等领域又有许多新的进展,那么这一点就堪称是“新中之新”。

  比如,中英两国发布的联合宣言中明确:“双方愿根据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则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基于这种精神,双方认同彼此对自身政治体制、发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重视。”这说明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正视中国政治体制、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成功的重要性,因而对中国的坚持表示“认同”。

  而默克尔在访华期间主动谈到,看到中国的战略建立在长远的规划之上。“欧洲的选举任期比较短,是以短期想法为主,还是应该建立起长期的思维。”作为一个出身东德、曾对那时的东欧社会主义制度有切身体会的政治家,默克尔现在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下,善于建立长远战略规划不断取得成功,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而对西方的选举制度过于重视选票,导致治国理政目光短浅等弊端有所反思,这意味深长。

  事实上,中国发起倡议成立亚投行,50多个国家云起响应,其中就涵盖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包括英、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这不只是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也表明了国际社会、包括许多主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度、道路和模式越来越具信心,至少是某种程度上的认可,毕竟,中国在这种制度、道路和模式下取得了长期的成功,巩固了国家的稳定,提升了国家的实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是个客观事实。

  西方学界也在出现变化,例如,曾经以“历史终结论”而名噪一时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直言美国政体的诸多弊端,警示了“政治衰败”的风险,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开始出现更多积极的评价,例如他认为说中国集权的人是不懂中国历史,事实上中国是第一个发展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说的现代国家的地方,幷且在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问责等作为成功的、机能正常的政治体系的三要素中,中国至少在国家能力上胜过美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