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当前,随着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市场逐渐萎缩,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态势。有效启动中国农村市场,就是要让各种资源和产品流向农村,让农村消费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农村消费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农村居民消费,农村消费中普遍存在着“能不能消费”“愿不愿消费”和“敢不敢消费”等问题。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日报发表重庆工商大学刘富胜文章分析,中国农村居民可分为进城务工群体和留守群体,前者以青壮年居多,后者以老幼年居多。进城务工群体虽然具有农村居民身份,但其生活与消费都在城市;留守在家群体的生活与消费都在农村,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很有限。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就是要让进城务工群体愿意回乡消费,比如,进城务工群体愿意回乡发展产业、修缮农村住房等。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能否实现增收受诸多因素影响,就医疗保障而言,农村居民患病后的治疗成本与城市居民差不多,但其能享受到的保障水平却偏低。目前,中国农村和城市都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型阶段,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成本日渐趋同,农村老年群体因子女进城务工得不到较好照顾的可能性很大。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是历史造成的,综合了农村的土地因素以及城市职工工作期间的缴费因素。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就是要破除身份限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层级选择,在普遍提高基础社会保障的同时,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和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倾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文章表示,当前,农村的道路交通、生产生活所需的水电气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部分农村仍未实现“村村通”“户户通”,有些乡村即使修建了道路,却也存在硬化不够和宽度不足等问题。
补齐农村道路交通短板,就要让村级道路能够满足多数车辆的双车并行或者会车通行。补齐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短板,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村用水、用电和用气安全。大力整治兴修农村的水库与沟渠,综合发挥其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让每户农民都能喝上健康的水。积极推动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农村居民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实现扩容增容,有效解决农村电压低、负荷分布不均和设备老旧等问题。在分散居住地区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在集中居住的地区铺设燃气管道,让住进楼房的农村居民用上天然气。补齐农村环保设施短板,配置垃圾收集箱、修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配齐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推动公共资源配给均衡
文章提出,加强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建设,提升乡镇党员干部的法治水平、业务水平和媒介素养;加大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信息化改造投入,实现县乡数据共享,让多数农村事务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得到办理。切实发挥乡镇公立医院在农村医疗诊治和救助服务中的作用,明确城市医院与乡镇医院的对口指导帮扶关系;乡镇公立医院的硬件设施应达到甚至超过县级城市的街道社区医院,并且配齐全科医生和护士。
此外,加强乡镇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在县级范围内,促进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城乡合理流动。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把乡镇工作经历作为教师评职称和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乡村医院和学校。
盘活农村闲散土地资源
文章指出,在中国农村存在土地闲置、无人耕种、任其荒芜的现象,由此,盘活农村闲散土地资源,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为前提,在使用权和经营权上做好文章。部分地区进行尝试并积累了经验。以重庆的“地票”制度为例,农村居民将闲置宅基地进行复垦形成“地票”,城市用地单位通过购买“地票”获得用地资格。作为该政策的配套措施,农村居民在完成宅基地复垦后即转变为城市居民,具备购买城市养老保险资格。
部分地区的农村以村集体为单位,将闲散农用地集中起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引进农业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村居民就地转变为农业工人,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照顾家庭。若以此思路继续深化改革,破除城市居民到农村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就能够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市居民到农村生产生活既不会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也不会剥夺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是要将事实上闲置的土地转变为农村居民实实在在的持续性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生活和消费,还能不断增加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农村的衰败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