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试论梁启超对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http://www.CRNTT.com   2006-05-31 14:51:01



一、引 言

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所积累近代地理学知识是明末开始的西风东渐一个最主要内容,以利玛窦为代表西方传教士首途广东在我国所传播西方文化都把地理学作为一种最有效、最能开启中国人视野的工具。经过利玛窦等不懈的努力,西方地理和制图知识作为一种新事物渐渐为我国人所接受,进而促使我国人产生足够的胆识和抱着宽广的襟怀去面对和接受更多西方事物,到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以澳门和广州为中心,形成一个翻译西方地理著作的高潮。1841年林则徐委托好友魏源在译员梁进德将英国人幕瑞(Hugh Murry)所着《世界地理大全》译成《四洲志》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100卷,凡80万言,成为我国人瞭解外部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林则徐由此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此后,广东时代先进文化代表人物邹伯奇、梁廷楠、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非常注重西方地理学在革命和建设中重要作用,推介不遗余力,对传播西方文化和近代地理学在广东发展贡献匪浅,其中又以梁启超推介人地关系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成就最为突出,堪为中国地理学史上最早介绍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第一人。可是在已出版中国地理学史上,几乎见不到介绍梁启超这方面贡献的文字,实有失公允。很多人只知道梁启超是一位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一代文化宗师,但不知道梁启超也同样是一位推介西方近代地理思想的先驱。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已有中国地理学史作者多为北人,对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瞭解不足,而研究梁启超学术成就多集中在他的思想文化,即使介绍梁氏输入西学,也没有把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加以阐述,使他失去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应有地位。在弘扬岭南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梁启超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贡献,实在值得珍视,尤为广东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兹述梁启超在这方面的贡献如次。

二、推介人地关系贡献

人地关系是近代地理学研究一个核心。鸦片战争后,广东产生一批最早觉悟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他们在向西方寻找真理之同时,也将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知识介绍进来,并首先立足广东,成为这一时期地理学在我国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其中以梁启超推介人地关系论的贡献最大。他以敏锐的目光、活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深入研究了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文化等关系,自清末至民初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打破了沿革地理独占我国传统地理学主流地位,开一代新风。

在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先后发表了《欧洲地理大势论》、《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等论文,指出文化的风格、人才之产生,皆与地理环境有关。如《欧洲地理大势论》,认为欧洲半岛、岛屿、海湾多、岸线长、航运发达,有利于思想、技术、语言的交流,故欧洲文化进步快;《中国地理大势论》指出中国的人种、语言、文学、教育、风俗之所以一统,根源在于中国的地势,即东西流向的黄河、长江、西江(珠江),铸造了方便的交通,能互通资讯,奠定了一统的基础;又《亚洲地理大势论》指出欧洲文明始于希腊,在于其为半岛地形,海岸崎岖,海洋适于利用,“此其开化之所以独早”的原因[1]。梁启超对于前人所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深表赞同,是“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梁氏类似的见解不胜枚举。

在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也相继发表《中国史叙论》、《地理及年代》、《历史统计学》、《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世界上广东之位置》等文章,认为应将历史放在地理环境这个空间或时空座标中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他从海上交通史考察广东位置的历史意义,指出今广东在一百多年前无足轻重。近世形势大变,广东成为东西海洋交通一孔道,对中西文化交流作用甚大,“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地理区位优势的感化,使广东人形成“其骠悍、活泼、进取、冒险之性质,于中国民俗中稍现一特色焉。”梁启超认为历史上北方地理环境比南方长期占有优势,指出“全国文明,自黄河起点,而传播于西方,帝王实力亦起于是,积之者厚,故其势至今犹昌也”[2],并列举22个王朝首都所在地,所以历史上的都城绝大多数建在黄河流域。  

在军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梁启超也做了某些探讨,认为军事活动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如认为如果南北交战,北多胜于南,即与南北的地理差异有关,还提出了“兵事地理”概念。他在评价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极有别栽之军事地理学,而其价值在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3]。无论“兵事地理”还是“军事地理学”,梁启超是最早提出者之一,显然这是建立在军事活动与地理条件、与政治目的相联系的基础上的。

在政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认为中国封建制度之所以存在几千年,也与中国版图庞大,民间团体太散,交通不便,难于连接有关。又认为欧洲之所以小国林立,即与欧洲山脉纵横和多小平原有关。

在民性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梁启超也不乏真知灼见,如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指出,广东“其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故其人颇有独立思想、进取之志。”广东能够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诞生了一批站在时代的前列、叱咤风云的革命群体,即与广东人的上述民性有关。

在人文地理学术概念方面,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刘献庭《广阳杂记》,提出“人文地理”的概念,慨叹刘氏“惜其业不竞,而后亦无继也”。显见梁氏又是我国较早使用“人文地理”术语的学者之一。

当然,人地关系论不是梁启超的独创。我国古代已有不少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发展到明代以章潢《图书编》为代表,即有不少篇章论及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总论长安、洛阳、汴梁三都形势》、《统论南北强弱》、《论西北古今盛衰》、《论川陕大势》、《统论南北形胜》、《两广统论》、《百粤总论》等[4],都不乏精辟见解。如论南北强弱差异,指出“西北之风浑,东南之俗偷;西北之人直,东南之民诈;西北之土沃,东南之土瘠;西北之士劲,东南之兵嚣。此形势之所异也”。故“西北之政多以严致平,东南之政多以宽为治,则人民之各有得失” [5]。清初大兴文字狱,这种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被扼杀。直到晚清国事日非,亡国灭种的厄运压在国人头上,首先是知识份子奋起抗争,变法图强,梁启超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从我国古代文化和这时传进的西学中寻找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论也在这种形势下被梁氏介绍进来,使国人耳目一新,其贡献是无可置疑的。但科学意义的人地关系论,只在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大师李特尔(Karl Ritter,1779年~1859年)首创“地学”一词,强调人地相关的综合性与统一性以后才建立起来。李特尔的学说这时作为西学还在东传之中,并不一定为梁氏所瞭解,所以上述梁氏所推介的人地关系思想与科学意义的人地关系论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无损于梁氏在推介这个学说的贡献。

三、 介绍“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近代地理学一个主要流派,也是关于人地关系最有代表性一种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 Squieu,1689-1755年)及其着《论法的精神》(也译作《法意》)。而晚清较早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到中国的人物也是梁启超。虽然在他之前三十年我国已有人介绍孟德斯鸠的著作,包括《律例精义》、《万法精汇》、《论法的精神》等,但时人只注意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而未顾及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三十二期)上发表《饮冰室自由书》中,以其中一篇《蒙(孟)德斯鸠之学说》为题,简要介绍孟德斯鸠的生平和政治学说,并涉及其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法律者,以适合于其邦之政体旨趣为主。不宁惟是,又当适于其国之地势及风土之寒热,又当始于其国之广狭,乃与邻邦相接之位置,土壤之肥瘠,及民之所业,或农或牧或商贾,各各相宜。又当适于其国民自由权之广狭,以及所奉之宗教。又当适合于民户之多寡,及人民多数之意向与其性质。不宁惟是,此法律与彼法律者,必有相因,当求其所以设立之故,并创制此法者宗旨之所在。凡欲讲一邦之法律者,必须就此数端,悉心考求之,未可执一以论也”。在这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与法律政治的关系说得一一俱全。梁氏虽在此未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作任何评论,但所介绍一个国家之法律制度应与其地理条件相适应,显然是国人前所未闻地理观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一文,重申了孟德斯鸠的上述观点,显见梁氏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赞同有加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另一个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的《历史哲学》中《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即反映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而我国较早介绍黑格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学说的也仍然是梁启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认为土地高低与文明发达关系有比例关系,高原宜牧,人口流动,不能立国,无文明可言;平原河流发育,土地丰富,宜农立国,文明灿然;海滨“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超然万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比陆居优越。并引用黑格尔说的“水性使人通,山势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之语[6],赞同并鼓吹黑格尔“历史上真正之舞台在于北半球之中带”。英国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巴克尔(Hennu Thomads Buckle,1812年~1862年)《英国文明史》认为亚、非、美洲的“文化都发源于热带国”[7],以及气候对文明有决定作用等观点,梁氏都是认同的。巴克尔《英国文明史》的许多观点,清末为日本人浮田和民着《史学原论》所使用。梁启超后在所着《新史学》、《中国史叙论》、《新地理》等书中都大量引用《史学原论》的观点[8]。基于梁启超的声望,他虽然不是地理学者,但仍有人认为“将孟德斯鸠有关地理环境的论述系统而全面的接引到中国来的则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作用的鼓吹宣传极为周详。孟德斯鸠论及之处,他基本上面面俱到,无所脱漏。这固然与他对孟德斯鸠本意的准确把握有关,也同他系列论文的安排部署分不开。如果说,最先发表的《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主要从地理环境对欧、亚、美各州文明发展的决定作用做俯瞰式的总体介绍,那么,紧接着发表的《亚洲地理大势论》几篇文章则是分别深入到各该州作进一步的论证”[9]。 这个评价是有根据的。事实上梁氏除以上论文外,明显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色彩的还有《中国史叙论》(《清议报》第90-91册)、《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20号)、《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新民丛报)第26号)等,在当时全国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作者群体中,梁启超是文章最多的一个,也是这种立场最坚定、锋芒毕露的一个代表人物。如在1900年发表《中国史叙论》中即指出:“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高原适于牧业,平原适于农业,海滨河渠适于商业。寒带之民,擅长战争;温带之民,能生文明。凡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结合中国实际,梁氏又指出:“我中国之版图,包有寒温热之三带,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宜于耕,宜于牧,宜于渔,宜于工,宜于商。凡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故按中国地理,而观其历史上之变化,实最有兴味之事也。”梁启超总结指出“故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恃,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恰如肉体与灵魂相恃以成人也”[10]。这是他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集中表现,以后所发表《中国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学分布》对各省区学风盛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了不同程度的阐述,指出江苏在“大江下游南北,及夹浙水之东西,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广西文化落后,因“广西崎岖山谷,去文化圈绝远,学者无得而称焉”,进一步阐述他对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地理关系论述,也集中体现了他的地理观。

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一定合理性,作为一种新兴思想,对处于思想理论贫乏的当时中国知识阶层,无疑有很大吸引力。所以梁启超引进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国内影响强烈而深远,不但为时人接受并运用来研究地理,鼓吹民族主义,乃一时之风尚,而且写进地理教科书,灌输给青年学生。如清末第一部大学地理学教科书《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就写道:“社会之发生与否,厥有天有人。其土地之位置及形势气候、物产多寡,此天也;其体质强弱,性情善恶,此人也。治地理学者,当就此原因,以究国之兴废存亡”[11]。甚至我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张相文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在1908年所写《新撰地文学》中也写道:“各种族之盛衰,常视其分布地之气候产以为进退。……寒热带之人,为天然力所束缚,或昏恕驰缓,或猥琐困陋,皆不免为野蛮。亚洲则生物以健。得天颇优,常为开化之先导。亚寒带则生物鲜少,人尚武健。在中古时常足以战胜他族,然发达竞争,要以温带之地为高尚人种之锻炼场,故今世富强文明诸国,莫非温带之民族所创建也”[12]。类似文章和见解不胜枚举,地理环境决定论长期占领我国地理学理论阵地,应归结于梁启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

梁启超在介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同时,也决非一味推崇,而能有批判地吸收,注意到人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意义以及相互间作用,显见广东学者不是食古不化,更不是食洋不化的顽固保守和民族虚无主义者。如上述梁启超谈社会发展,文明与地理环境关系,强调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并无不妥,当然若强调过头,则有可能堕入地理环境决定论泥坑。事实上,梁启超地理思想又是矛盾的,即一方面追随地理环境决定论,但又不尽然,他似乎也看到它的缺陷,如在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时,指出“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说“谓物质的环境万能力”,只“含有一部分真理”,“专从此(指地理环境)方面观察,遂可解答一切问题耶?又大不然。使物质上环境果为文化唯一之原动力,则吾侪良可以委心任运,听其自然变化;而在环境状态无大变异之际,其所产获者亦宜一成而不变。然而事实上决不尔尔。……人类所以秀于万物,能以心力改造环境,而非悉听环境宰制”[13]。他还以美洲为例,说明500年前之自然环境与今日并无不变,但文明却有天渊之别,并正确地指出:“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界限,且当文化愈低时,则其力愈薄弱,故愈古代,则地理规定历史之程度愈强”[14]。这个见解,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可取的。总之,以梁启超人地相关思想为标志,说明晚清我国关于人地相关的科学认识已发展到较高水准,这是广东学者对我国地理学一个重大贡献。

四、最早评价徐霞客及其他地理学者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梁启超较早运用近代地理学注重地理实践性、实用性的思想,评价我国古代地理学的成就,在这方面的成果相当突出。

晚明时代先驱,后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的徐霞客生前未闻于士林,自1928年地质学家丁文江介绍其人其书之后,作为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声名鹊起,以研究《徐霞客游记》为主要宗旨的“徐学”逐渐成为显学,这与丁文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但在实际上,梁启超对徐霞客其人其书的评价也是很精到和科学的。梁在丁文江之前1924年所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设“地理学”专条,评价主要是清代地理学的成就,特别指出徐霞客“是一位探险家,单身步行,把中国全部都游历遍了。他所着的书,名曰《(徐)霞客游记》,内中一半虽属描写风景,一半却是专研山川脉络,于西南——云、桂、蜀、贵地理,考证极为详确。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当以此为第一部”,“晚明有一大地理学者曰徐霞客,所着霞客游记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般人多以流连风景之画视之,不知霞客之游,志不在险胜,而在探幽也”。同时充分肯定清代学者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所作的序言,指出徐霞客探险西南的地理发现,“实中土人创辟之事”。“盖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并与清康熙另一位地理学者梁质人比较,指出“徐霞客为西南探险家”,梁质人所着的《西陲今略》,与“霞客游记同受吾曹激赏也” [15]。梁启超早发现徐霞客作为时代先驱者在实践中探求科学真理、经世致用的贡献,较之后人对徐霞客的评价毫不逊色,这也是广东地理学者引以为骄傲的。此外,梁启超对清代陈伦炯根据航海考察写成《海国闻见录》、梁质人《西陲今略》、刘继庄《广阳杂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肯定刘继庄“不以记述地面上人为的建置沿革为满足,进而探求‘人地之故’——即人与地相互关系,可谓绝识矣”。梁氏“人与地相互关系”思想,正是现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物件,这是何等深刻见解。又梁氏指出我国古代地理学,可谓为“历史地理学”,“盖以便于读史为最终目的,而研究地理不过其一种工具,地理学仅以历史学附庸之资格而存在耳”。他还根据清代地理学发展概况,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顺 (治) 康 (熙) 间,好言山川形势厄塞,含有经世致用的精神。第二期为乾 (隆) 嘉 (庆) 间,专考郡县沿革、水道变迁等,纯粹的历史地理矣。第三期为道 (光) 咸 (丰) 间,以考古的精神推及边侥,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则初期致用之精神,渐次复活”。这个分期,非常恰当,所以根据梁启超对我国沿革地理的深入瞭解和多位地理学者其人其书的评价,他又无愧为一位地理学史专家。当然,梁氏所说的“历史地理学”并不是作为现代地理学一部分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而仍属沿革地理的范畴。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沿革地理改造、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即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位奠基者。

五、小结

近现代广东文化精英,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梁启超作为其中一位佼佼者,不仅在政治、学术、文化等流域有过重大建树,而且在推介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也是卓绝超群,为同时代人难以望其背项的。特别是梁启超引入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这个学说有它错误部分和负面效应,但在唤起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视,认识人与环境,人类活动与文明发展关系方面的价值,却是不可否定的。梁启超在地理学方面的这些思想和贡献,是在中国地理学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地理学岭南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学这个领域凸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先进性、领潮性和相容性等文化风格。上世纪30年代,陈寅恪提出“南学”之说,并预见“南学”会超过黄河流域的“北学” [16]。“南学”之岭南学,由各学科在岭南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成就组成。新会自明代有陈白沙,清代有梁启超,民国有陈垣等,他们的成就即体现了“岭南学”文化风格。所以研究地域文化、发扬历史名人作用,应充分注意各个地区、各个学科代表人物的业绩,给予正确的评价,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服务。

 注 释: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130.

[2]饮冰室文集之十.中国地理大势论.

[3]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五.

[4]章潢.图书编.卷34、35. 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二六七.类书.

[5]章潢.图书编.卷34. 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二六七.类书.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影印本),中华书局,1989.108.

[7]转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2.

[8]参见邹振华.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26.

[9]转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3.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4-5.

[11]转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1.

[12]转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1.

[1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

[1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七.

[1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七十五.

[16]参见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7.

(作者:司徒尚纪)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