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及其影响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06-05-30 16:42:44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文化建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港澳回归后,双方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加强。因此,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1、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传播的历史背景

  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相连,近代以前处于同一行政区划和管治之下;港澳华人社会的居民主体是广东的移民及其后裔,与珠江三角洲有深厚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以及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经济上的资源优势互补关系又使港澳与珠江三角洲互相依赖联系密切,这些因素使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传播的渠道比较通畅,双方都容易接受对方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及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港澳与珠江三角洲长期隔离,分别在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港澳凭藉其地理优势,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香港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商业城市及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经济的腾飞必然会促使文化的聚合,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特质和积累强大的文化势能。但珠江三角洲文化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相对落后是不可避免的。相对先进的文化与相对落后的文化之间就会形成文化流,即文化的传播。此外,一般来说,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社会极易成为高声望的社会,成为其他地区人民仰慕的对象。心理上的优劣意识一旦形成,强势社会的文化便极易为人们所主动吸收。因此,1978年国门打开,港澳文化便大量涌入珠江三角洲,并渗透到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

  2、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传播的过程

  文化传播包括文化传出和文化传入两个方面;对于文化传出方来说,文化传播就是文化辐射、文化扩散;对于文化传入方来说,文化传播就是文化学习、文化借取。文化人类学家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更重视文化传入方的文化借取。因此,本文在分析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时,也主要是从“猎取”的角度来研究。

  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封锁和隔离,但隔不断的亲情和乡情使港澳同胞在国门初开时就如潮水般涌入珠江三角洲。仅1978年,前往内地的香港居民就达 130万人次。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人在空间上的移动,必然产生文化的扩散。于是,从太阳镜、牛仔裤、家用电器等物质文化产品,到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小说、音乐等精神文化产品,以及深层次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大量的形形色色的观念文化随之进入内地。珠江三角洲居民在经过几十年的封闭之后,渴望更多地瞭解外部世界。正是港澳文化的传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于是,他们在无法辨别也无暇辨别的同时,便开始大量吸收、兼容并蓄。不论是好的、坏的、精华还是糟粕,一概照单全收。祇有文化的猎取,没有文化的选择,是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吸收港澳文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人们当时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方式单一、精神生活贫乏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据广东统计,1985年入境港澳同胞已达1630.37万人次,1995年更达3364万人次,增加了 1倍多;1985年参加港澳游的广东居民为6.44万人次,1995年达到 58.63万人次,上升了8倍多,其中多为珠江三角洲居民。1994年,港澳在珠江三角洲兴办“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达3万多家;粤(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两地贸易总额达6179亿港元,港澳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出口市场和转口港;珠江三角洲又是港澳原材料、生活资料的主要供应地。同时,自198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许多贸易企业在港澳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至1995年,珠江三角洲几乎每一个市县都在香港设有贸易机构;到香港投资的珠江三角洲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1993年内地对港投资为120亿美元,其中珠江三角洲占相当比重。与此相适应的是,香港传媒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也相当普及,珠江三角洲居民收看香港电视的比率高达70%以上。这些因素都使港澳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渗透到文化领域的各个层面。但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珠江三角洲人对港澳文化的借取不再是盲目地“全盘接收”,而是经过冷静地分析鉴别,有选择地进行吸收。原因之一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对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及其品位有所提高,自身素质也有所改善,因而对港澳文化中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能够进行抵制;原因之二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化,拓宽了视野,可选择的东西多了,认识水平提高了,港澳文化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竞争中,低级的、过时的、相对落后的必然会遭到淘汰。

  3、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传播的途径

  3.1 以人为载体

  现代的人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和途径,除了传统上的流动迁徙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和借取。

  3.1.1 商务活动 如投资办厂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考察访问等。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包括塑胶业8-9成、电子业8.5成、钟表和玩具业9成以上的工厂或加工工业)大规模北移珠江三角洲,至1997年,在该区港商共投资兴办了23万家“三资”企业,8万家“三来一补”企业,雇用内地工人400多万人。同时,港商还广泛参与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房地产和第三产业的技资。以商务活动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是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而且也更新了人们的经济观念,当然,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某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

  3.1.2 公务活动 如政府部门、职能业务部门和各种专家学者的互访交流和参观考察等。由于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地缘关系,双方都需要在经济、科技、社会、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的互访交流和参观考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吸取了港澳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先进的知识、经验、制度、思维方式等。

  3.1.3 会议 如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产品展示会、成果交易会、合作洽谈会等。这是一种集中、有效、直观的传播科技知识的途径。

  3.1.4 敎育交流 主要通过合作办学、合作研究项目、互派访问学者及交换学生等方式,带入的多是先进的科技知识。这种交流方式近年来日渐增多。

  3.1.5 探亲访友 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居民在亲缘上的关系是最为深厚的。每年春节、清明、中秋节,港澳都出现回乡探亲的热潮。平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居民的互访更难以胜数。以这种方式传播的既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社会公德,也有迷信的、享乐主义的低级庸俗的东西。

  3.1.6 观光旅游 历年来港澳游客一直在广东的国际旅游市场中占主导地位。1995年,由广东省旅游部门接待的港澳游客就达168.3万人次,占国际游客总数的65.4%。近年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出境旅游的人数也逐年增加。1995年,单由广东旅游部门组织的出境旅游团队的游客已达67.7万人次,其中参加港澳游的占 86.6%。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广东游客中的比例是最高的。与探亲访友相类似,这种方式传入的港澳文化也是瑕瑜互见。

  3.2 以物为载体

  物作为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除了指各种物质产品外,主要指多种文化传媒,即精神产品。通过 文化传媒进行的传播,又称资信传播。在信息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方式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各种文化传媒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还有目前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互联网络。当前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进行的。香港电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收视率之高,已超过内地任何一家电视台。虽然祇有40年历史,但港产电视节目却极具特色,尤其是它的本土化、充满活力、轻松逗乐、极富创意和多元化,使它迅速成为珠江三角洲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他们日常娱乐和资讯获取主要渠道。此外,港台电视剧也被广泛引进,在广东各家电视台播映。在这些电视剧里,观众“不但看到了东方明珠那车河人流、大厦林立的繁华市容,而且看到了香港市民在长期殖民地社会里所形成的民族意识、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复杂心态和独特的价值观念;看到了他们挣扎奋斗的过去,也看到了他们努力进取的今天和未来,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香港文化的正值,也看到了它的负值和流弊”。此外,随着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将大大提高,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将更加便捷。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参差不齐,目前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其影响可能是复杂而难以控制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敎育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4、港澳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

  对于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来说,港澳文化的引进无疑是利大于弊的。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独立创造”的文化成果毕竟是有限的,文化的积累和创新更主要是依赖于大量学习和借取外部的文化成果,这已被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无数实践所证实。事实上,港澳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的确使珠江三角洲在物质生活文化方面变得丰富,在经济与城市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幷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整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但是,港澳文化受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肯定会包含有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对珠江三角洲发展产生一定负面效应。港澳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在此,祇能择其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些事例作简单的分析。

  4.l 港澳生活文化的影响

  港澳生活水平较高,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多彩。受港澳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珠江三角洲人的生活方式也迅速由单一向走向多姿多彩。衣着打扮更趋多样化,追求个性、舒适、趋时、名牌效应,青年人的变化较大;娱乐生活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之外,还增加了卡拉OK、跳舞、野外烧烤等;各类体育活动在原有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等基础上增加了桌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新品种;一些有益的健身活动传入并很快流行开来,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有氧舞蹈、跆拳道等;参加业余进修和职业训练课程的人日趋增多,培育高雅情趣、怡身养性的人也不少,如学习插花、绘画、弹琴、制作工艺品等;人们爱好日趋多样化,如收藏热、养鱼养鸟热、饲养猫狗等宠物热。此外,港澳一些较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促使珠江三角洲人的言谈举止向更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物质生活的丰富间接刺激和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生产经济的发展。

  香港流行文化是以商业操作为手段,迎合大众需求为目的。岭南文化本身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务实的文化,而香港的流行文化则将这种俗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因而以香港电影、电视、歌曲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极易被接受。它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生活的需要,对广东文化市场是一种丰富;但它对广东文化市场的占领,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广东原创文艺的发展。

  这种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穿T恤、牛仔裤、波鞋,背“背囊”,腰挂“Walkman”。这些港味“青春”、“有型”的标准,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当中颇为流行。其负面作用也很多,如穿戴讲名牌,论攀比;崇拜偶像(歌星、影星、球星等);沉溺于电子游戏影响正常学习等。

  4.2 科技文化的影响

  港澳在珠江三角洲的大量投资及其所带来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在短时期内起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已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港澳在敎育、卫生、环保、城市建设等方面有不少好经验、好成果,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已被吸收融入到各市县的政策法规及城市规划当中,对珠江三角洲科敎文卫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如广州在加强它作为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也很注意发展卫星城鎭,这种城市规划思想,无疑是借鉴了香港发展新界卫星城鎭的成功经验。

  4.3 社会风尚的影响

  港澳的婚姻家庭制度,既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受西方现代观念的熏陶,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较大。如传统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在珠三角地区已被大多数人摒弃,男女双方的意愿和志同道合的程度成为他们主要的考虑因素。婚姻观念也有所变化,迟婚晚嫁蔚然成风。受港澳开放思想的影响,近几年在珠江三角洲还出现试婚、同居现象,对此,社会舆论褒贬不一,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敏感问题。家庭观念的变迁较大,受港澳及西方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为子女成长而忍辱负重,力求维系家庭完整的观念已不再是社会公认的美德,追求个人幸福、好合好散成为主要的价值导向,这也是近年离婚率逐渐升高的原因之一。至于婚外情的流行,甚至“包二奶”的丑恶现象的出现,除了经济原因之外,还是港澳封建思想的遗毒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享乐至上思想在珠江三角洲传播的恶果。它严重污染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风气,有必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张伐挞。

  港澳中外合璧的节日习俗,也得到珠江三角洲人的认同和效法。如一些“洋”节日,包括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颇受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圣诞节,在珠三角各地有各种名目的狂欢庆祝活动,其热闹程度不亚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些节庆习俗的传播,丰富了珠江三角洲人的文化生活,唤起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爱情、亲情等),应该说是有益的。其次,港澳某些新式的社交活动方式也传到了珠江三角洲,如现在颇为流行的“派对”,多为某一圈子中人较为随便的集吃、喝、玩、舞、闲聊为一体的聚会。这既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社交方式,也为很多男女寻觅良缘提供了方便。

  此外,港澳迷信文化的传入,也使社会上一些民间陋习死灰复燃。如算命、看相、看风水、婚丧择吉等。许多人家中设有神龛,一些小店铺长年供奉财神,逢年过节不少人家门前香烟缭绕。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其内在根源和历史渊源,但港澳文化的传入显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4 语言文化的影响

  港澳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在语言风格上也是中英文混用。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对粤方言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认为这种变迁使广州话变成不三不四、不土不洋的语言,不利于粤方言地方特色的保持。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内容和见证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这些源自香港的外来词的传入,有些是传意的需要,表达新生事物,如T恤、D.J、的士、按揭等;有些使语言更加委婉,如以“残疾人”、“伤残人士”代替“残废”,以“非礼”代替“流氓活动”,显然新词比原词更易为人接受,也更为客观;有些补充了语言结构所无,如爹地、妈咪,源自英语中的daddy、mumny,本为儿语,极富亲呢,而汉语中的“父亲”、“母亲”、“爸爸”、“妈妈”都是中性语词,更多地体现两代间的客观事实,而非亲情;有些外来词不仅进入粤方言中立足扎根,而且成为构词成分,创造新词,如“巴”(大巴,小巴)、“的”(打的、的士、面的、板的、摩的),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当然,还有一些词的传入,其实并无必要,因为粤方言、普通话中均有相应的形式,需要进行语言的净化。从其负面影响看,普通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未能普及,与港澳的影响不无关系,这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港式中文”在文字领域(报刊、广告等)的滥用,对汉语规范也造成一定冲击。

   4.5 思想文化的影响

  港澳思想文化的传入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品经济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法治观念以及信息、信誉、质量等观念的影响。它推动了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所有内地人的观念的更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有积极意义。二,个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个人功利主义价值观是港澳尤其是香港人意识形态的核心,它积极的一面表现为拼搏精神,消极的一面表现为极端的功利和实用。因此,它对珠江三角洲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和复杂的。首先,它激发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奋发进取精神,鼓励人们为实现自我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其次,它也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为追求物欲刺激,不择手段,对人们的个性发展是一种扭曲。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傍大款之类不正常现象,大都是受这种心态的驱使。还有近年来不断滋生蔓延的卖淫嫖娼及敲诈勒索等丑恶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港澳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4.6 “黄”、“赌”、“黑”、“毒”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卖淫嫖娼现象的出现,除了受上述港澳思想文化的影响外,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进入的黄色文化制品,以及港澳一些人在珠三角地区的不法行为,都起到了负面的引导作用;赌博的影响以澳门为主,以博彩业着称的澳门葡京酒店等场所吸引了众多广东旅游者前去“开眼界”,意志薄弱者便沉溺其中,甚至挥霍公款进行豪赌,珠三角一些娱乐场所还仿照港澳设赌档,招揽游客;80年代中期始,港澳一些黑社会分子便开始渗入广东,发展组织及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危害社会治安,港澳一些电影、电视中的暴力情节及对黑社会的片面美化,也对青少年产生毒害;吸毒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数量增长很快,除了其自身因素以外,港澳黑社会在广东的贩毒活动的猖獗是重要原因。这些港澳文化的黑暗面,对珠江三角洲的社会治安及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是内外部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但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倡导性文化变迁:指导人们割舍并抛弃那些落后的文化习俗和错误的思想观念,发挥传统文化中仍富于生命力和能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成分,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引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者:司徒尚纪 原载《热带地理》21卷第1期,2001年3月,合作李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