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东表示,从视野方面来看,海归博士可能接触到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视野或许会更宽广,海归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国外的先进实验设备也给海归博士带来了更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不一定每个海归博士都具备,我国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团队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
偏见正在消除:科研成果才是“硬核”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少高校对于本土博士的“偏见”正在消除,对于不少高校来说,“海归”或“本土”只是标签。
在于泽远看来,不论是什么标签,在进入单位后看重的都是“能不能干活儿”。“如今一些单位设置的‘海外优先’要求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应对外界的评价,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这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然而,本土博士的认可之路还很长。近年来,不少知名院士、行业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求高度重视本土科技人才发展的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曾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这些优秀的本土博士在职业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碍。
“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王建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