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的“进”与“立”考量
http://www.CRNTT.com   2024-02-06 08:27:3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调好“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可将其解读为需要正确处理经济运行中的“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
  中评社北京2月6日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演化与调整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随着内外环境的转变而转变,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已经转为“多重压力”,经济运行的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应对与缓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北京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毛振华文章表示,当前我们讨论宏观政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厘清用什么样的新思路来破解经济面临的新困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调好“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可将其解读为需要正确处理经济运行中的“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稳”与“破”指的是此前的存量不要过快下行,但是需要消化好存量,适当地出清,“进”与“立”指的是增量要有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强调增量的作用,“进”与“立”的考量应当更加突出,以大力推动改革的新思路来处理新问题,并且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处理好二者转换的成本问题,以最小代价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稳与进、破与立,体现了经济运行中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

  文章分析,“稳增长与防风险”中的稳和“稳与进”中的稳具有不同的含义,要以增量的改革和调整带动存量的稳定和调整。近年来当我们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时,习惯用“以稳增长为主”还是“以防风险为主”来区别扩张与收缩的政策方向,相对于防风险,稳增长的“稳”字往往带有扩张政策的意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则更多意味着存量的稳定,具有一定防守性的概念,这和稳增长的“稳”还是有所区别的。通常我们讲到“破”,具有打破、放弃之意,当经济运行出现调整时市场将会淘汰落后的产能,经历一段市场的出清过程。另一方面,实现“稳”与“破”离不开“进”与“立”,只有涌现出新的动能进行接续时,存量的调整过程才能更平顺,通过“进”来实现“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立”是要寻找新的标杆、新的逻辑、新的政策,使宏观政策的导向、社会心理的预期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旧有的模式、业态和产能被替代,形成了“立”与“破”的新平衡。我认为,把握“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站在存量与增量的角度来梳理就会更加清楚。

  要大胆推进增量调整,向增量、向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调好“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可将其解读为需要正确处理经济运行中的“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方向发展凝心聚力。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增量的改革、增量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中国改革开放遵循渐进式发展的逻辑,其核心就是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积极发展增量上,对于存量的调整非常慎重,对于增量的调整则大胆尝试快速推进。一方面增量改革可以避免对既有利益结构带来较大冲击,有利于形成一致性的激励,最终实现改革的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增量改革有利于从点到面、多方尝试,即便出现创新失败也损失有限,而对于成功的经验则可以通过复制与推广对全局形成带动。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增量改革的意义并发挥其作用。

  要盘活存量基建资产,而增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消费、改善民生

  文章认为,基建投资存量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新增基建项目空间显着收窄,基建资产存量有较大盘活利用空间。加大投资短期来看是在需求端发力,但长期来看还是会转化为供给,而如果长期在投资上发力,最终会加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据估计,当前中国的基建资产存量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这些资产尚未得到有效的盘活利用。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饱和,新增项目空间已经显着收窄。基建投资资金的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投资型的政府,政府债务大部分用于投资建设。但现在经济运行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且经历长期投资后中国投资的效率边际递减,并挤占了社会资源。传统的通过政府加杠杆稳投资、加大基建投资的思维和安排已经不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情况,在基建领域里已经很难有大作为,后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好现有的基建设施存量,如政府出资建设的产业园区、公共场馆以及仓储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可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探索促进盘活存量和改扩建的有机结合。若能够有效盘活这些资产,不仅能避免资源闲置,支持新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