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下大功夫赶超“洋种子”
http://www.CRNTT.com   2019-05-05 08:40:48


  中评社北京5月5日电/聚焦中国种业,有一种对比让人充满困惑。一方面,我国有400多家科研单位的1.6万名科研人员在从事种业研究,育种人员数量和论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可谓全球领先。另一方面,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种多、杂、乱,企业多、小、散,难出大品种。

  种业创新能力强不强,要拿品种出来说话。10多年前,美国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以其“单粒点播”的优势,在几年时间抢占了我国东北市场的不少份额。2012年高峰时,推广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8%。“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那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种业创新的差距也暴露无遗。面对差距,我国种企奋起直追,如今已明显改观。

  我国沿袭的传统育种模式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带着学生一起研发的“课题组制”,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种企多数“只买不研”。在当时的科研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家们选育新品种,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发表论文、获奖评职称和申报课题。而种子企业尽管已成为市场的主体、推广的主体,但多数还没有成为自主研发的主体,拥有管理、资金和市场优势,却难有好的品种。他们在技术要求高的杂交种子和经济作物种子方面发展不足,一些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求生存的尴尬境地。

  从全球来看,当前,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4次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以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为代表的技术加快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几何级增长。在世界种业领域,资本并购和人才流动层出不穷。

  近年来,虽然国产种子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然而在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上,国产种子和“洋种子”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我们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业、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改变育种机制和模式,核心是解决创新主体错位、创新资源流动的问题。

  通过改革,实现育种由项目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让商业化育种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在科研院所,我们的目标是品种通过审定,不用考虑能否推广。在企业,选育什么品种我说了不算,要由市场和企业育种委员会说了算。”一位从农业院校到企业兼职的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是不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从事育种研究,而是鼓励他们为企业、到企业育种,提高育种效率。今后的改革中,要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公益性的定位,使其专心开展常规作物育种、育种技术及种质资源等基础性公益研究;鼓励应用型育种科研单位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