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科创
http://www.CRNTT.com   2024-02-06 08:40:48


  中评社北京2月6日电/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自2018年科技部启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以来,2023年又有92个县(市)被纳入第二批建设名单,创新型县(市)逐渐成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近期,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公布,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出炉,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县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新形势下,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在县域,动能活力在县域,优势后劲也在县域。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往往处于创新链条的末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少,新型基础设施普遍较弱,数字、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应用场景不多,加上综合配套环境不够理想,人才吸引力不足和人才流失交织。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激励举措,而现实中,不少县域缺乏集聚科研要素的能力,难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驱动。只有不断提升县域对要素资源集聚的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才能彻底打通科创发展的“任督二脉”。
  
  因地制宜,才能各展所长。各县域应从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项目建设进度等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强化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县域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对于已入选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县域,应发挥其科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并适当将科创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传输,带动整体区域创新实力的提高。对于创新实力弱、科研人才少、远离科创辐射中心的县域,应广泛集聚技术、资本、数据等科创要素,先解决量的问题,再考虑质的提升。
  
  科创平台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集聚科创要素,要加强科创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各县域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主业优势企业,灵活运用政府搭建、多方合作、企业主导等形式,谋划建设各类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打通人才项目落地和企业产业化通道。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创新资源跨区域联动共享合作机制。科创要素不足的县域可尝试到人才、资源、项目集聚的城市设立“创新飞地”,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创业—孵化—产业—生活”一站式创新创业需求。鼓励本地企业通过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载体、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方式,柔性利用先进地区的人才和科技资源。
  
  县域要集聚更多科创要素,同样需要优化科技生态环境。持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关键环节,聚焦企业群众关切,从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入手,做好供需衔接,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深入研究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县域IP形象,通过实施一批提升县域品质的重点项目,畅通人才就医、子女就学、交通旅游等绿色通道,全面增强县域吸引力和承载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县域产业升级带来新契机,“数实融合”是弥补县域发展短板的重要内容。应进一步加大县域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覆盖工业园区、核心商圈。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遴选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优、市场反响好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加快建立本区域数字化转型生态供给资源池,支持企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行技术改造,培育深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助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围绕主导产业,还应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体系、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构建以政府、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为主的交互融合机制,推动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支撑,全面激发县域创新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春萌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