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牢牢把握“六稳”到“六保”贯穿的民生主线
http://www.CRNTT.com   2020-06-17 08:01:18


 
  以打赢脱贫攻坚战、纾困救助低收入群体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为重点,既符合保障基本民生的目标,相应的政策措施也具有促进经济复苏的效果,助力全体居民跨入全面小康社会。首先,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通常会把较大部分甚至全部就业收入或救助收入用于必需品消费,带动消费需求的效果十分明显。其次,着眼于困难群体的纾困和救助政策,也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直接或间接地惠及中等偏下和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整体提高居民收入。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2019年已达24582元,通过脱贫攻坚和实施各种保基本民生措施,2020年只需以超过1.9%的增速,即可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三、就业是保障民生的着力点

  文章指出,在应对疫情冲击和促进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的进程中,恢复和扩大就业处于逻辑链条的关键点。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仅为往年同期的约70%,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从2018年1月公布以来至2019年底的5%左右,提高到2020年2月至4月6%左右的水平。由于跨地区流动就业和劳动关系相对不稳定等原因,疫情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最为强烈。2019年离开户籍所在乡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已经高达1.74亿人,占城镇就业的比重约40%。这个群体失业率提高和就业不足,显着减少占农户可支配收入41.1%的工资性收入,抑制消费增长,不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复苏。

  相应地,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可以使居民收入回到增长的轨道上,居民消费能力得以复苏和扩大,以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促进供应链的修复,并推动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长率。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自发布以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平均值为5.04%,标准差为0.15。因此,5%左右可以被看作是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2020年前4个月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85%,标准差为0.27。这个超过充分就业状态的失业水平,属于周期性失业现象。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速度回归潜在增长率,就可以消除周期性失业现象。

  然而,根据这次疫情冲击的特点,就业恢复不能等待经济复苏,反而应该是经济复苏的逻辑起点和发动环节。疫情发生以后,国家出台力度足够大的各种政策措施,都与这个逻辑相符,且不同于传统的一揽子刺激方案,而是以纾困和救助为核心的政策组合。只有在就业恢复的基础上,居民收入回到正常增长轨道,消费才能充分启动,进而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回归潜在增长率。此外,疫情本身是一个外部冲击,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因此,疫情后就业的恢复与稳定,更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

  要达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的全年就业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有超常力度的政策推动。首先,恢复并保持新创企业增长速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和多样化就业形式创造更好条件。其次,针对不同失业因素综合全面施策,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提升政府援企稳岗措施实施效率,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通过社会政策托底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再次,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扩大高中、高职和高校招生规模,提供技能培训以及创造培训型公益岗位等,抵消劳动力市场失灵的消极效应,也为迎接新科技革命做好准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