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体验南阳烙画制作 台胞:文化使人没有距离感
http://www.CRNTT.com   2019-04-09 00:17:34


南阳烙画(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南阳4月9日电(记者 海涵)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8日下午,两岸媒体姓氏寻根联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南阳市烙画厂,参观并体验烙画艺术。

  何为烙画?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300-800度之间的铁笔烙烫可以不施任何颜料用白描手法按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要求,以烙为主或以套色为辅,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勒烘烫作画,巧妙自然
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传统烙画即是保留千年不变的传统烙制本色,以烙为主,不施粉黛,素色描绘,简素而唯美,古朴而典雅;现代烙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创制的套色烙画,即以烙为主基调,辅以颜料色彩的综合运
用,既保留了传统烙画的古朴厚重,又使画面通过合理的套彩增色,提升了画面的明丽、繁华、鲜艶高贵、质感鲜明的表现力。从南阳市烙画厂的产品看南阳烙画,它可与任何画种媲美,题材涵盖面宽广,山水大气磅礴,人物传神生动,花鸟活灵活现,大处劲拔从容,细处
谨于毫发,巧拙并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阳烙画自成独特一画种。

  跟随讲解员走进南阳烙画厂的车间,两岸记者们目睹了烙画的真实制作过程。只见烙画制作师傅们整整齐齐地坐了好几排,每个师傅都专心致志地拿着特制的铁笔或在丝绢上、或在竹木上进行着艺术创作。

  正在绘制《清明上河图》丝绢烙画的李师傅告诉记者,他毕业于美术学院,至今已经从事烙画制作工作将近20年。据他介绍,用铁笔做画时,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手的速度和力度,像《清明上河图》这样大概两米多的烙画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彩色的烙画则是南阳烙画厂新研发的套色烙,需要先在画上涂一层特殊的颜料,再进行烙烫。

  “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场的记者也按捺不住,纷纷开始拜师学艺。来自台湾导报的记者在烙画师傅的指导下,尝试了烙画的制作。事后她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会对烙画艺术进行介绍。台湾也有不同的画画艺术,大陆的朋友也可以去台湾体验不同的艺术。文化的东西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因为大家都对文化的东西感兴趣,因此通过文化进行交流没有距离感。大陆的艺术丰富多彩,两岸学生、青年之间的交流应该加进文化的东西,文化是很好的传播方向。

  据了解,南阳是中国烙画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烙画相传起源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南阳城里有个叫李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虫鱼均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后因王莽撵刘秀,李文施援手相救,并赠烙花葫芦做盘缠,公元25年,刘秀打败王莽建立东汉王朝,差人寻访到李文,即宣进京,赐封“烙花王”,列烙花为宫廷御用贡品,从此,南阳烙画名扬四海。真正有据可考的是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据志书记载,时任南阳府文吏又擅长烙画的赵星三经过对烙画的潜心研究,较为系统地整理出一整套烙画工艺,把烙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十世纪上半叶,南阳烙画从业者已发展到近百人,南阳城内专营烙画的店铺六七家,烙画产品远销全国,被誉为南阳三宝之首。1928年《河南新志》把南阳烙画列为“中州特产”之一。

  南阳烙画发端于民间,因而奠定了它坚实的群众基础,它的群众性、亲和力优势格外鲜明。从目前推出的产品来看,有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冬青木烙画筷子,有适合厅堂、居室悬挂的各种规格样式,各种题材的大小中堂、挂匾、屏风等上千种。还有大型精制高档烙画,成为收藏领域的新宠。这些都表明,南阳烙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美誉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