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蔡英文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影响和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7-12-28 15:07:46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但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些年有很大的变化,值得高度重视。
  中评社╱题:蔡英文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影响和前景 作者:郭震远(北京),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教授、所长

  大量事实清楚显示,蔡英文在台湾执政一年多,大力推进“文化台独”,不仅是其施政重点之一,而且更是其推进“台独”新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蔡英文充分运用公权力推进“文化台独”,而且打着“革新”、“多元化”、“转型正义”的旗号,以鼓吹建立“新台湾文化”的民粹方式,争取“文化台独”的合法化和道德制高点,实现其彻底“去中国化”的“台独”目标。

  蔡英文大力推进“文化台独”,企图在根本上割断两岸的血脉联系,已经并将继续在深层次上严重损害两岸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台湾文化、社会的混乱、动荡。但可以预料,蔡通过实现“文化台独”,推进“台独”新战略的企图不可能得逞,两岸之间的血脉联系不会被割断,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根基无法撼动。蔡英文的“文化台独”图谋,以及其“台独”新战略,都将以失败告终。

  蔡英文执政后大力推进“文化台独”

  蔡英文执政后,面临诸多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急需处理。但事实表明,大力推进“文化台独”,从一开始就是蔡英文施政突出的重点。笔者设计了“蔡英文执政后推进文化台独大事记”,供读者参阅。(以下简写为“大事记”)。须说明的是,该“大事记”仅包括蔡及其执政团队推进“文化台独”的相关言行,而不包括其它领域的“台独”言行,也不包括绿营民意代表、民进党执政县市推进“文化台独”的举措。

  蔡英文执政后推进“文化台独”大事记

  1、2016年4月20日,发表“新内阁”成员名单,知名“台独”人士潘文忠、郑丽君分任教育、文化部门首长。

  2、2016年5月20日,蔡发表“就职演讲”。在“演讲”中,蔡大肆宣扬“台湾的变革”、“改革”,实际推出了其“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的执政大战略目标和全面规划。其中,不仅提出要变革“台湾僵化的教育制度”,而且尤为强调要“改变台湾年轻人低迷与无奈的处境”。

  3、2016年5月20日,蔡“就职演讲”后,举办“台湾之光”文艺演出。按“台独史观”,以文艺形式表现“台湾的开拓之路”。

  4、2016年5月21日,教育部门首长宣布,将以行政命令废止2014年2月通过的“微调课纲”,恢复李、陈时期的“课纲”。5月31日该命令生效。

  5、2016年5月23日,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对2014年3-4月“反服贸学运”中,占据行政负责机关的学生撤告。

  6、2016年8月1日,为台湾首个“原住民日”,举办对原住民道歉仪式。蔡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向原住民“道歉”,大肆宣扬“原住民史观”,为建立“多元化”的“台湾新文化”、“台湾新民族”张目。

  7、2016年8月9日,台湾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十二年国教课程审议会”纳入22名学生代表。其中,有5人是2015年8月“反微调课纲学运”的骨干。

  8、2016年8月11日,蔡访问“都兰部落活动中心”,她强调将继续为落实“历史正义”和“转型正义”努力。

  9、2016年12月7日,蔡政府日前通过修改《全民健保法》,把陆生与外籍生、侨生绑在一起,全额自付保费。陆生一年将多缴保费六千元新台币。

  10、2016年12月11日,民进党举办“新力量发声----东南亚亲子歌唱决赛”。蔡致辞表示,希望“新住民”尽快成为“多元化”的“台湾新民族”的一部分。

  11、2017年3月1日,文化部门首长郑丽君宣布,将通过修法进一步推进“去蒋化”。她强调蔡政府力推“转型正义”。

  12、2017年3月4日到7月23日,举办六场关于“国家语言发展法”的“公听会”,大肆宣扬和推动“国家语言多元化”。

  13、2017年3月9日,中华文化总会下午召开第七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出蔡英文担任会长。当天,台文化部门提出关于中正纪念堂中性化的报告,加快“去蒋化”。

  14、2017年3月13日,台“故宫博物院”决定删去孔子书画展中“至圣先师”称谓,着手推进“去孔化”。

  15、2017年4月29日,台行政负责机构核定降格郑成功祭典,不再举办郑成功“中枢祭典”,改由台南市地方首长主祭。

  16、2017年6月30日,颁布“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其中,对历史课按“台独史观”修改最明显。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对台湾史则重点讲述,“台湾如何成为现代国家”,以减少资料性材料为名,删去“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书”等,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

  17、2017年7月23日,在“2017国家语言发展法之研究与规划”公听会上,郑丽君声称,“语言多元化”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平权”。

  18、2017年8月1日,举行“原住民族行政会议”,蔡出席并致辞。蔡强调,“为多元化族群、多元化语言、多元化文化的努力,又向前踏出了一大步”。

  19、2017年9月23日,台教育部门课审会经两轮投票,决议普通高中国文科文言文比例为35%到45%,较台湾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发展会研修小组草案下修10个百分点。

  20、2017年9月23日,“中国新歌声”上海.台北音乐节在台湾大学田径场举办,因遭到一些携带“台独”旗帜和标语的“台独”学生有组织的冲击,而被迫提前结束演出。

  21、2017年9月24日,民进党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十七届第二次全代会,蔡英文以主席身分抛出“宪改”和两岸新论述两大方向。

  *(该“大事记”为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阳编写。)

  蔡英文大力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

  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就已经开始处心积虑地推进“文化台独”。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开始“去蒋化”、鼓吹“同心圆”的“台独史观”等等。蔡执政一年多,不仅完全继承了李、陈推进“文化台独”的衣钵,而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入的层次上,大力全面推进“文化台独”。蔡执政一年多推进“文化台独”的一系列特点,清楚显示,蔡推进“文化台独”,超越了李、陈推进“文化台独”的起步阶段,已经在台湾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文化台独”逆流。

  1、以彻底“去中国化”为主轴,以教育、文化领域为重点,在更广泛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全面推进“文化台独”, 已形成不可低估的逆流,最近发生的“台独”学生冲击“中国新歌声”台北.上海音乐节事件,即是最好事例。

  蔡执政一年多推进“文化台独”的事实显示,与李、陈执政时期的推进“文化台独”比较,显着的特点或者说显着的进展是,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层次更深入。毫无疑问,教育文化领域继续是蔡推进“文化台独”的重点。蔡任命知名的“台独”人士出任教育、文化部门首长,而他们则不遗余力地在教育、文化领域大肆鼓吹和实行“文化台独”。诸如就任伊始,立即取消“微调”的历史课纲,回复宣扬“台独史观”的原课纲,并且在此后一年多当中,对历史、语文教科书,按“台独史观”大肆修改,在蔡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典礼上,盛大演出大肆宣扬“台独史观”和“台湾独立主权国家地位”的文艺节目;大力支持各种宣扬“台湾主体性”的文化项目;以“转型正义”为名,大力推进“去蒋化”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蔡在更广泛的范围、更深入的层次,全面推进“文化台独”。一年多来,蔡在民族、社会、宗教等领域都积极推进“文化台独”,包括以“转型正义”为名,鼓吹“原住民史观”;结合推进“新南向政策”,宣扬“构建新台湾民族”;在加大“去蒋化”力度的同时,着手“去孙化”、“去郑化”、“去孔化”等;以“环保减排”为名,对民间宗教“减香灭香”等等。这些,不仅推进“文化台独”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层次也更为深入。

  蔡在各领域、各层次推进“文化台独”的具体形式、内涵各不相同,但在深层次上,却都贯穿着彻底“去中国化”的主轴。按“台独史观”修改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的表现最明显,其它的“文化台独”行径,“去中国化”的表现就在各种名义和藉口的掩饰下,在不同程度上相对隐晦一些,但“去中国化”的取向和后果并不因此而有所减少,“去中国化”同样是这些言行的主轴,并且因此而决定了这些言行的“文化台独”基本属性。在“转型正义”名义下,鼓吹“原住民史观”,进而构建“新台湾民族”,是其中典型的事例。2016年8月1日,蔡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公开向台湾原住民“致歉”。这似乎只为“转型正义”,体现“民族平权”。但实际上,在看似抬高原住民历史地位的同时,不仅口惠而实不至,已经引发原住民民众强烈不满,而且明显地把对原住民的所谓“尊重”,以构建所谓的“原住民史观”,充实“台独”人士一贯鼓吹的“台湾史观”,与他们深恶痛绝的“中国史观”对抗,企图以此实现“去中国化”,而为“台独”寻求合理性。其它,诸如“去蒋化”、“去孙化”、“去郑化”、“去孔化”,以及“去文言文化”的语文教科书,甚至对民间宗教的“减香灭香”,都有着深层次的“去中国化”背景。蔡的“文化台独”,无不是首先企图割断台湾各方面与中国大陆历史的、现实的紧密联系,同时进而企图通过建立各种名目的“新台湾历史”、“新台湾民族”、“新台湾文化”,乃至于“新台湾国家”,取代并抛弃“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从而彰显“台湾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最终实现“台独”。

  显然,正是通过彻底“去中国化”这一主轴,把蔡在各领域的“文化台独”言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不可低估的“文化台独”逆流。如果说在李、陈执政时期的“文化台独”起步阶段,推进“文化台独”还相对分散,具有一定随机性,那么蔡执政后,“文化台独”逆流的形成与持续推进,则表明蔡推进“文化台独”已出现“分进合击”之势,可以说已初步呈现有计划、有步骤发展的势头。因而对其影响决不可低估。

  2、充分运用公权力是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主体,突出“台湾主体性”,强调“多元化”,以及构建“台湾新文化”是推进“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共同形成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和策略体系。

  蔡执政一年多的事实表明,充分运用公权力是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主体,突出“台湾主体性”,强调“多元化”,以及构建“台湾新文化”是推进“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显然,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和策略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是台湾岛内“文化台独”发展的重要节点。从此,“文化台独”将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的新阶段。

  从2015年1月正式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在其一系列政策宣示中,蔡都把大力推进“文化台独”作为执政重点之一。蔡执政一年多的事实也清楚表明,推进“文化台独”确实是其执政的重点。这些事实清楚表现,蔡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和策略体系已基本成形。充分运用公权力推进“文化台独”,是蔡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主体。蔡非常明确、坚定的理念是,充分运用公权力实现民进党的“台独”目标,包括推进“文化台独”。

  首先,按推进“文化台独”的目标,做出相应人事安排。蔡完全没有做“全民领导人”的想法,甚至以此进行欺骗也不屑为。尽管由于民进党严重缺乏执政人才,蔡在某些专业性极强的部门,不得已采用了一些偏蓝的人士;但在教育、文化部门,则坚决任用绿营人士。5.20就职前,蔡就首先任命知名“台独”人士分任教育、文化部门首长。之后,对于两部门下属各相关单位,如“课纲调整委员会”等的人事安排也有相应调整。

  其次,以蓝绿划线,决定资源配置。一年多以来,对于教育、文化系统各单位、人员的官方经费、专案、课题分配,完全以蓝绿划线。实际的情况不是“绿多蓝少”,而是“绿通吃,蓝全无”,导致偏蓝的单位、人员日益难以维持。

  第三,开始在教育、文化领域制造“绿色恐怖”。已经开始从多方面、以多种方式对偏蓝的单位和人员进行打压,甚至威胁。进一步加深了偏蓝的媒体、团体和人员的生存危机。很明显,充分运用公权力,强行推进“文化台独”,就是蔡推进“文化台独”政策的主体。此外,一年多以来,蔡在推进“文化台独”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宣扬“多元化”,以及鼓吹“建立台湾新文化”。这些虽然可以看作是蔡推进“文化台独”的目的,但实际上更是蔡用以欺骗台湾民众的虚幻的愿景。因为蔡本人及其推进“文化台独”团队的成员们,肯定清楚知道,不用说在蔡的四年任期中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就是民进党“长久执政”也难以实现。所以,蔡大肆强调、宣扬、鼓吹这些,主要只是为了欺骗台湾民众,以减少推进“文化台独”的阻力,是推进“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

  显然,蔡执政一年多以来,在大力推进“文化台独”的过程中,其推进“文化台独”的政策、策略体系已基本形成。与李、陈执政时期的推进“文化台独”的起步阶段比较,蔡推进“文化台独”显然更有计划、有步骤,因而在一个时期内,似乎也可能有更明显成效。这些清楚反映了,蔡作为“谨慎、务实”的“理念型台独分子”,在实际推进“文化台独”中的坚决和“理性”,实际是 “阴冷”。这将让那些一直对蔡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又一次失望。但愿这些人不要一再对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以“革新”和“转型正义”为名,煽动民粹情绪,企图占据道德制高点,争取并强化推进“文化台独”的合法性,塑造推进“文化台独”的有利环境。

  蔡执政一年多以来,不仅直接大力推进“文化台独”,而且力图塑造推进“文化台独”的有利环境。实际上,塑造环境也就是推进“文化台独”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有利环境的塑造,将保证“文化台独”更顺利地推进,而“文化台独”的顺利推进,又将促使环境更加有利于“文化台独”的推进。以街头运动起家,自我标榜“草根性”的民进党,一向重视并善于塑造追逐政治目标所需要的有利环境。尤其善于制造富有鼓动性的口号,煽动民粹情绪,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争取与强化“台独”言行的合法性。2014年3-4月的“反服贸学运”、2015年8月的“反微调课纲学运”都是如此,都是通过塑造有利环境,以少数人、甚至极少人的行动,实现了民进党追求的重大政治目标。

  蔡执政一年多以来,推进“文化台独”也正是按相似模式进行。为推进“文化台独”,蔡提出了“革新”和“转型正义”的口号,作为推进“文化台独”的名义。在其2016年5.20的就职演讲中,蔡大讲台湾必须革新,特别着重讲到台湾的“教育革新”,声称必须“改变台湾僵化的教育”;蔡还专门讲到要“尊重先来后到的顺序”,以实现对原住民的“转型正义”。这些,无疑都是推进“文化台独”中的“台独教育”、“原住民史观”的藉口。蔡以这些名义,煽动台湾社会的民粹情绪,特别是年轻人的强烈不满和民粹情绪。蔡以台湾年轻人利益代言人、保护者自居,一再在多个场合,包括其就职演讲中对台湾年轻人的状况表示“同情”,宣称年轻人“没有前途的状况”必须改变等等。而且利用公权力直接把年轻人拉入其推进“文化台独”的行动中。明确规定在新的“课纲调整委员会”中,必须有22名学生“委员”;更荒谬的是,在大肆删减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后,对于仅剩十篇的文言文,竟然要通过网路“票选”。很明显,蔡的这些言行,就是要确保“文化台独”得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争取并强化其“合法性”,从而得以塑造推进“文化台独”的有利环境。

  蔡执政一年多的事实显示,其塑造有利于推进“文化台独”环境的努力,可以认为初见成效。与蔡其他各项“改革”,以及“台独”措施的进展比较,推进“文化台独”遭遇的阻力相对较小。虽然,推进“文化台独”的某些具体措施也受到反对,但反对的力度和涉及的范围很有限。这表明,有利于推进“文化台独”的环境初步形成。所以,基本形成的政策和策略体系与较有利的环境,将共同促成“文化台独”较顺利推进。

  蔡推进“文化台独”的影响和前景

  蔡执政一年多的事实表明,推进“文化台独”,是其“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执政大战略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其在对大陆“释放善意”掩护下,全面实现岛内“台独化”的“台独”新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推进“文化台独”,企图割断两岸的血脉联系,已经并将继续给两岸关系形成严重损害。但可以肯定,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两岸血脉联系,绝不是蔡的“文化台独”可以割断的。在大陆有力、有效的强大反制下,蔡的“文化台独”和整个的“台独”图谋必将失败。同时,蔡推进“文化台独”,企图以所谓“台湾新文化”,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传统的台湾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引发台湾文化、社会的混乱、动荡。但可以肯定,这一企图绝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台湾新文化”必然是不伦不类的怪胎,绝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台湾文化。

  1、推进“文化台独”,彻底去中国化,已经并将继续严重损害两岸关系,但可以肯定,“文化台独”与台湾的全面“台独化”,都不可能实现。

  一些绿营人士甚至在民进党建党前,就已开始建立和宣扬“台独”理论,例如一些“台独理论大师”对“台独史观”的建立和宣扬。民进党成立后一直重视推进“文化台独”,在李、陈执政时期达到第一个高潮。2016年五月蔡执政后,则进入了推进“文化台独”的第二个高潮。如前所述,与李、陈推进“文化台独”比较,蔡推进“文化台独”更有计划、有步骤,也更广泛、更深入,显然更具战略性。蔡执政一年多,推进“文化台独”已明显成为其“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执政大战略各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其“台独”新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蔡执政一年多,其“台独”新战略已基本成形,即在“对大陆释出善意”掩护下,大力推进台湾岛内全面“台独化”、彻底“去中国化”。推进“文化台独”是该战略中,一个突出的重要环节。这一“台独”新战略的要害是,在争取避免或至少减轻大陆对“台独”反制、打压的前提下,在台湾岛内实质推进“台独”。一年多以来的事实表明,蔡所谓的“不挑衅”和“对大陆释出善意”,实际上就是不直接在两岸关系上制造“台独”事端的同时,放手在台湾岛内的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大搞“去中国化”。显然,推进“文化台独”,就是完全符合蔡这一构思的典型举措。“文化台独”,既是在深层次上彻底“去中国化”,又是完全的“岛内事务”,而且不直接在两岸关系上制造事端。显然,蔡自作聪明地认为,推进“文化台独”,不会直接严重冲击两岸关系,因而尽可放手推进。但事实已经并将继续显示,推进“文化台独”,不仅直接严重损害两岸关系,而且更在深层次上严重损害两岸关系。“文化台独”的核心意涵就是彻底“去中国化”,直接对抗“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和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一个中国”原则,怎么可能不严重损害两岸关系?为说明问题,笔者可做一个假设性分析。如果2016年5.20,蔡表示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两岸关系肯定不是今天的严峻、复杂局面;而如果蔡现在或今后某时刻表示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尽管蔡的转变将可能改善两岸关系,但在已大肆推进“文化台独”、严重“去中国化”的局面下,可以肯定改善的效果将非常有限,改善的过程必将更加曲折复杂。蔡推进“文化台独”对两岸关系的严重损害,于此清晰可见。

  蔡敢于、急于大力推进“文化台独”的前提是:第一,认为对大陆释出“善意”,“不挑衅大陆”,可以为其赢得推进“台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大陆反制岛内“文化台独”缺乏着力点。但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表明,这都是蔡一厢情愿的幻想。大陆已经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在两岸综合实力对比陆强台弱极其悬殊的态势下,“文化台独”完全没有逃避大陆反制、打压的空间和可能。当然,大陆还需要摸索最有效反制、打压“文化台独”的途径和方式,但只需不长时间,就一定可以让“文化台独”遭到有效反制、打压。所以可以肯定,蔡推进“文化台独”,推进其“台独”新战略,必将遭到完全失败。

  2、企图以建立所谓“台湾新文化”,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传统台湾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引发台湾社会、文化界的反弹和混乱、动荡。可以肯定,所谓的“台湾新文化”不可能建立,更不可能取代传统台湾文化。

  蔡推进“文化台独”,策略和藉口繁多,而且具体手法多变。诸如“多元化”、“多样性”、“转型正义”、尊重“先来后到顺序”等等,不一而足。综合这些策略、藉口,可以清楚看到,蔡推进“文化台独”的各种策略和藉口,实际上,最后都归结为企图建立所谓的“台湾新文化”,以此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传统台湾文化,从而实现深层次上的“去中国化”。

  1895年之后,日本曾对台湾殖民统治五十年,首先是残暴的血腥镇压,继而推进所谓的“皇民化”。日本殖民统治的重点之一就是企图摧毁传统的台湾文化,而以“皇民化”取而代之,从而实现彻底的“去中国化”。其目的、策略,以及动作与现在的“文化台独”何其相似乃尔。但1996年笔者第一次赴台,最深的感受之一却是,对于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保持和影响大出预料,不仅是外在形式的保持,更是在深层次的保持和影响。特别是台湾的“尊师”风气给笔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至今已二十余年,印象仍然深刻、生动。这一经历让笔者深感,即便两岸隔绝近五十年,但中华文化在台湾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更因为中华文化自身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几千年来,大量外来文化要素都没能改变中华文化,反而被中华文化同化、吸收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之一。传统的台湾文化实际上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在几百年中同化、吸收了包括原住民文化及其它外来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既是中华文化组成之一,又具有某些地域性特色。但同时必须看到,外来文化要素被中华文化同化、吸收必须具备前提。主要是,外来文化要素必须与中华文化在深层次上具有相通性、互补性,而不是排斥性、对抗性;同时,还必须经历漫长、自然的融合过程,而不是人为的,尤其不能是强加的。日本殖民统治者的“皇民化”的失败,就是最典型事例。不仅没能改变传统的台湾文化,没能实现“去中国化”,反而激起了台湾民众更强烈的反日、抗日情绪和行动。蔡推进“文化台独”,在“多元化”旗号下,企图以他们杜撰的所谓“原住民文化”,甚至“南岛文化”、“日本文化”等等,以公权力强加于台湾民众以建立所谓的“台湾新文化”。显然,他们不是进行“文化建设”,而是推进“去中国化”的政治举措。所以,蔡推进“文化台独”,尽管打着“多元化”、“转型正义”的旗号,但仍然引发了台湾社会、文化界的反弹、混乱和动荡。而且,随着蔡推进“文化台独”的“去中国化”政治目的日益明显地暴露,反弹、混乱和动荡都更加激烈。近日,“删减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遭到比反对“修改历史课纲”更加强烈的反对,并最终被否决,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可以肯定,未来三年蔡必将坚持推进其“台独”新战略,因而必将坚持推进“文化台独”,必将继续努力建立“台湾新文化”。但同样可以肯定,所谓的“台湾新文化”绝不可能建立,也绝不可能以此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传统台湾文化。如前所述,蔡那些杜撰的所谓“原住民文化”、“南岛文化”、“日本文化”等等,与作为传统台湾文化基础的中华文化,完全不相通、不相容,而是相排斥、相对抗,而且它们的历史底蕴、包容性和影响力等都不可能与中华文化相比拟。所以,这些外来文化要素完全不可能融入传统的台湾文化,更不可能改变传统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基本属性。可以肯定,蔡及其“文化台独”团队以公权力强行建立的“台湾新文化”,只能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不伦不类的怪胎。依靠这个怪胎,蔡推进“文化台独”、彻底去中国化的目标必将完全破灭。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11月号,总第239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