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月刊:熊玠论本世纪国际秩序的文化基础
http://www.CRNTT.com   2024-01-01 00:12:47


 
  我们须注意,在不同领域,常有二者混淆之现象。譬如考古学家将“新石器文化”(Neolithic culture)定为迈向人类“文明”(civilization)的过渡,是一种特殊看待文化与文明关系的术语。另外也有很多中西学者将这两个名词彼此互为定义。但从逻辑眼光观之,这样做法,无异是重复而乏新;并且有混淆视听之虞。譬如中华文化有时称为“儒家文化”,可是如说是“儒家文明”则不知所云矣!

   中西文化差异源于“救赎”,来自内在或外在观点各异

  为了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别,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分辨之道。钱穆(宾四)认定西方文化为“外向性”的文化,而中国为“内向性”文化。 我认为这个外在与内在之别,最重要显现在二者对“救赎”信念上之差异。所谓“救赎”(salvation之泛指,亦是“救援”之统称),意指世人心灵深处均多少缺乏安全感。至于克服这种有生俱来不安全感的需要,我们可称之为一种本能的“救赎”渴望。西方文化反映了其游牧民族先民的感受,故如现有的水草用罄时,要找出路永远是寻求外在的绿洲(oasis)。故“救赎”的泉源永远在外。相反地,中国文化反映了大陆性农民祖先的感受:设若今年收成欠佳,补救办法不外是从自我努力开始,诸如修筑灌溉渠道、改进土壤与种子、甚至改良施肥,以图增加下次庄稼生产有质与量的增进。农民不能轻言迁徙他地。故“救赎”永远在于依靠内在泉源与补救,不像西方人那样若不依赖外在“救赎”,则毫无希望。所以有论者认为:此种观念足以解释为何那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具有“富不知足,强不能安”之痼疾。

  由此,我们可以瞭解为什么西方人下意识地永远要向外扩张,甚至侵略他人土地与掠夺他人财富;而中国人则虽形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鲜有愿意离开自己家园一步者,更没有占人土地或财富之欲望。英国海事专家孟喜思(Gavin Menzies)发现证据显示中国明朝郑和的远洋探测队在西元1421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比哥伦布早71年。但中国并没有因此据新大陆为己有。 

  凡此皆因各自文化差异所致。由此加以引伸,不难瞭解为何西方人在心灵(及宗教)上着重仰望在外的救援(救世主)。中国人则强调自我修养(形同庄稼修葺),这是相信“救赎”在内的表现。中国文化精髓亦在“内圣外王”的崇高理想。对于精英与一般凡人而言,其意义乃在自我修养,以期靠自己的努力来克服身外的苦难或不足。在佛教传来中国以后,虽然佛的观念似乎是外在“救赎”之表现,但佛教仍然着重自我修行(和尚也有“苦行僧”之憧憬)。所以与“亚伯拉罕”文化(甚至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之教义)截然不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