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由政治学眼光注释辛亥革命的启示及对后世的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11-06-30 00:54:34


中国和平崛起复兴,中山先生在天之灵应该欣慰。
  中评社╱题:由政治学眼光注释辛亥革命的启示及对后世的意义,作者:熊玠(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导言

  辛亥革命(1911)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意义至为重大的转捩点。一般论者均知其重要性在于终止了几千年来的帝王统治制度、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现代政体。个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远不止此。从政治学的眼光来看,检验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以及满清一代的背景,可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认识。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西方势力集体入侵的进犯与蹂躏,正值十九世纪清朝在经过近两百年盛世之后而转趋衰颓之际。一时内忧(回乱、稔匪、太平之乱)再加外患层出无穷。但清庭在面临燃眉之急却因种种原因(包括慈禧太后之蛮横跋扈,但并不只此)而墨守成规,无法革新以自拔。然,朝野忧国图存的努力,可划归为四大运动或方案。先后分别为(1)自强运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体用”倡议);(2)改制(康梁变法)(3)缓和性民族主义(立宪派)方案;(4)革命性民族主义运动(即革命运动)。当时主张与追求革命者,以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成员为主(在1911年也有部份立宪派参加)。他们在1906至1910年间发动了为求推翻满清的九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但在1911年第十次起义,成功地夺取了武昌,然后各省先后宣告独立。清庭命袁世凯应变调停无功、见大势已去乃宣布逊位。从此中国帝制朝代更替的历史,划上永远的修止符。是之为辛亥革命。

  如果历史不可切断而有其自己延绵发展之逻辑的话,那么辛亥革命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为中国之未来铺下了必然的途径。

  以下,我们要探讨两件事项。(1)清廷迟迟未能改革,究竟为何道理?我们更可以由此体察清庭遗风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包括为何某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以后要否定传统中国文化。(2)“民族主义”于清末因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抬头腾飞后,其长远意义及所起之作用为何?

  辛亥革命前的满清政治情况

  (一)中国在清朝的政治结构情况。由于满清是以一个少数民族征服了汉族的多数民族而成立,在1644年建立了清朝以后,长时期担心汉人造反,故而采取了某些特殊措施。譬如全国遍布八旗军,驻扎险要重镇;形同一个“卫戍政体”(garrison state)。政府设立督抚制度,虽曰满汉共治,实则用满人任总督以监控汉人之巡抚与州县以及整个官僚体系(包括军勇)。地方如有战乱,朝廷则派钦差大臣(代表清帝)督导地方督抚应急,以确保地方官员绝对效忠于皇上。官宦之途并设回避制,即任何人不得回归自己省籍担任父母官(譬如江西人不可回江西作县令),以防私相授受。为了广为防范汉人谋反,清庭鼓励读书人攒营章句小楷、讲究八股文章;并以琴棋书画打发其多余时间等等。清庭对汉族读书人不放心,可从清初文字狱累累中看出。

  (二)人文现状。满清一朝于1644年建立之初,中国人口仅及半亿(1650年代);至1840年人口已增加八倍,达四亿之多。汉人虽然可赖科举仕途升迁,但满人的王爷贝勒,实为永远的世袭统治阶级;其人数之多,远超过前此任何朝代的王室。无形背逆了历来开科取士促成社会升迁的精神。

  (三)满人入关之初,王族严然形同僧侣,纪律严明。殆至乾隆时期,已赃贿大狱累出无穷。和珅二十年宰相所聚敛财产八万万两,超过了国库岁入十年的总额。贪赃腐败之风并没有因为和珅被嘉庆皇帝处死而中断。

  (四)清廷在十九世纪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其延续自己之欲望远超过革新中国之需要。何况在洪杨之乱后,更有理由拒绝革新以求自存(见下)。

  洪杨之乱对清廷所起的震撼与后果

  洪杨之乱(1850-1864),可说是奠定了满清覆灭的基础和预期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八旗绿营相继废驰,已无法对付洪杨之乱。钦差大臣制度也已失去其作用。看来半壁江山已告失落。清廷不得不起用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率领自己家乡之子弟兵(湘军、淮军等)应战,终将叛乱平覆。自此,汉人之权势大增,督抚地方军抬头。亦造成军队私有制之殷始。洪杨之乱以前,清廷所设总督八人中,满人占2/3;汉人仅占1/3。巡抚18人中,汉人占2/3。但在洪杨之乱后,汉人占总督之2/3;占巡抚之90%。中央政府原先满汉2比1之比率也已推翻。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开始拜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