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论两岸关系新思维中的“同”与“异”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00:07:34


 
  异同比较后的感悟或启示

  未来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一定要伴随某一方的妥协;而且具体的改善进程中,一定有妥协最大的一方,哪一方的长远目标最不可能实现,哪一方就必须做出最大的调整。但不可能只有一方妥协,一定是三方都要妥协。

  那么三方都有可能做出妥协的交集点在哪里呢?显然就在现在已有交集的地方!而在这几个点聚焦的各种分歧意见,既展示了两岸关系继续前进的主要障碍在哪里,也蕴含了跨越这些障碍的新思路。依据这样的分析理路,笔者在前两节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得出以下几点感悟或启示:

  第一,大陆提出的“一中框架”是有智慧的新思维,以“两岸各自现行规定”做为搭建“一中框架”的建材,既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希望对方共同参与的诚意,也使“第三主体”不仅存在于“意念中”,更牢牢扎根于双方的现行规定基础上。“一中框架”提出后,蓝绿阵营都有重量级人物呼应,施明德等先生提出的“大一中框架”也应当说是在这个概念的启发下再思考的产物,说明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即拥有让另外两方妥协接受的可能。

  然而也要指出,仅靠“现行规定”毕竟还嫌空泛,特别是台湾当前所适用的“中华民国”传统法理在台湾民间已经没有多少说服力。所以“一中框架”还有赖于更坚实的支撑,如通过不断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强化连接两岸的利益纽带,通过“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传播开展各种民间亲善交流活动,等等。“一中框架”也需要新的“建材”,如大陆学者辛旗主张尽早给台湾民众以“国民待遇”,蓝营学者张亚中建议发行“中华卡”,都是很有建设性的新思维。

  第二,两岸官方直接往来已是大势所趋。而官方往来的目标应是促成两岸最高领导人的见面,进一步再将其演化成两岸最高领导人会晤磋商机制,建成这样的机制就等于产生了一个“第三主体”。为此三方都应对促成“习马会”继续努力。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习马会”无法实现,也要继续推动和促成马以后两岸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还应在两岸有合作关系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间尽量多设立“共同管理委员会”或“磋商协作机制”,使在某些领域或某些工作层面,可以从目前的“各自管理”转变到通过双方共组的“第三主体”共同管理。

  在官方互动的同时,民间也要加强互动,也可成立各种民间性的联谊或“共管”组织。这样从低到高、从官到民,层层搭建起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第三主体”,两岸的融合就会更快速、更有活力、也更能及时反映两岸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第三,在官方往来的进程中必须默契解决“相互承认”的问题,准确说是“承认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大陆的政治语汇中也被称为是“统一前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简称“定位问题”。笔者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寻找,这个区域的上线是“低于主权”,下线是现行政策——最新提法是“公权力”,换言之,大陆只能在低于主权和高于“公权力”的范围内考虑承认台湾当局行使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对各方而言,必须面对不可能百分百承认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大陆也不要求台湾方面百分百的承认,我承认你多少,你也如法炮制对我就好了。或许60%是一个可供大家进一步展开思路的“讨价点”,未来可能的妥协是:台湾方面要价95%,大陆方面还价75%,最后以85%成交。

  第四,三方的“底线思维”形成了“不过猛冲撞另外两方底线”的默契,这对于保持和平发展的和谐氛围极其重要,说明“底线思维”是值得鼓励的。问题是现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相应地各方的底线其实也在变化。任何一方都不会仅仅满足于“底线要求”,都会尽力去争取实现长远目标,那种“不过猛冲撞对方底线”的自我约束未免太过消极,更关键的还是要让自己设定的长远目标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如果本方的目标不现实,就要勇于调整乃至放弃。台独就是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不仅原教旨式的“台独共和国”纯属幻梦,就是今日蔡英文等民进党领导人所宣扬的“台湾事实独立”也终归只是自说自话,根本无法达成“法理独立”,因此让民进党“弃独”绝非强人所难!许信良、谢长廷、施明德等先后担任过民进党主席的“大佬”,都朝着认同中华民国体制、包括认同具有一中精神的“中华民国宪法”、乃至建构与中国关联(如“中国议会”、“大一中框架”)的方向来型塑自己的新思维,这对于绿营人士应当有所启发。

  第五,假设将来有一天绿营“弃独”(柯建铭的“冻独”建议可视为“弃独”的第一步),蓝营的反应无非是向“更独”或“更统”的两端移动,但“更独”的可能性理应小于“更统”,换言之届时国民党最可能的选择是向“缓统”方向调整政策。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大陆要怎么回应?到时候,大陆肯定将比今日又强大了,那是否要把“缓统”变成“急统”?按照习近平主席“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如果台湾真走到那一步,可以说是对大陆展现了极大的善意,大陆理应更有耐心,也更增加回馈台湾同胞的积极性,而决不能更急于促统甚至以武力威胁!其实这些年来蓝绿不断有人提出要大陆“弃武”的要求,大陆则以“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做委婉的回应。在笔者看来,所谓“互信”要信什么?起码要相信在满足某些条件的前提下,对方不会对我用武,所以“军事互信机制”其实是一种“有条件弃武”。

  两岸早晚会面对一个选择:正回圈———绿营“弃独”、蓝营“缓统”、大陆“有条件弃武”,三方都妥协,使和平发展迈上新台阶,最后两岸携手共圆中国梦;负回圈——绿营坚持追求“两国”,蓝营渐渐附和绿营,日益强大的大陆在人民压力下对台越来越强硬,结果是两岸政府间的敌对状态不能结束、政党间关系不但中共与民进党继续敌对,甚至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也转趋暗淡,最后发展到本应是“两岸一家亲”的民间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笔者衷心希望三方的有识之士都能发挥正能量的新思维,帮助两岸关系走进正回圈,避开负回圈。

  ①《国台办网站》:《政务要闻》,http://www.gwytb.gov.cn/wyly/201207/t20120728-2860438.htm

  ②孙亚夫:《聚焦破解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瓶颈的看法》,新华网,2013年6月20日

  ③参阅:黄嘉树:《大棋局》第108~111页,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3年9月版

  ④“江八点”提出“共议统一”,既然是“共议”,就必须有对岸自愿自觉的参加,而目前对岸显然没有这种“自愿自觉”,这就要等,等就是缓统。等待的期间要做的事就是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为统一奠定基础,积累条件,所以其实是一种渐进式的、和风细雨的促统,这是“缓统”的另一层涵义。

  ⑤张麟征:“大一中架构”是台独与独台汇流。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4年8月号,总第200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