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章念驰:台湾主流民意变化与两岸机会之窗
http://www.CRNTT.com   2008-03-26 10:26:52


章念驰:两岸关系面临难得的机会之窗。
  中评社香港3月26日电/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评论学术顾问章念驰在中国评论四月号撰文,分析台湾近期两场选举的民意变化。

  章念驰指出,台湾“立委”与“总统”选举至少呈现了台湾民意的八大变化;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条激进的“台独”路线被遏制了,二十年来两岸激烈的统独攻防战有望走入“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期”。 

  以下是章所长文章全文:

  台湾是个选举社会,权力来自选票,今年又逢两场重大选举—— 1 月12日 的“立委”选举及 3月22 日 的“总统大选”。而这两场选举又与四个“公投”议题相捆绑——“讨党产公投”、“反贪污公投”、“入联公投”、“返联公投”。这一切让这两场选战更火爆,双方政策宣示与竞选口号,更是火药味十足,相互厮杀,激烈对阵,两岸关系也充满着失控的危险。幸好两场选举都平稳落幕,显示了台湾选举素质在逐步提高。 

  选举的结果是让人惊讶的,拥有八年执政资源的民进党竟以超大比分输给了国民党。一个外省人的后代马英九以超 221 万票优势击败了本土政权的代表人物谢长廷;一个以代表本土利益的民进党竟沦落为“立法院”中仅占四分之一席位的小党,而背负“亲共卖台”的国民党竟拥有地方政权( 23个县市)与“立法院”(113 席)中的四分之三绝对优势,台湾再度实现政党轮替。这一切都是民意使然。民选政治就是选票决定一切,选票是人民表达意志的一种方式。选举结果再次证实——民意如流水,水可载舟,水也可覆舟;民意思变,顺乎者昌,民意可畏,民意可敬。因此,我们与其关注选票的结果,不如关心选战中民意呈现的变化,这更为重要。 

  笔者拟就这两场选举中民意出现的变化与今后两岸关系走向作一浅探。 

  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过去说台湾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所以要求维持现状的人一直占有 60~70% ,大多数台湾同胞又是爱台湾和主张台湾优先,这就构成了台湾主流民意。但是,台湾主流民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认为这次台湾“立委”与“总统”选举至少呈现了台湾民意的八大变化: 

  一、经济与民生议题开始压过意识形态议题 

  在过去八年,乃至李登辉主政的十二年中,意识形态议题——蓝绿、统独、族群、省籍、爱台、卖台、亲中、反中……,一直垄断了整个台湾社会。操弄这些议题比致力经济与民生更能获取选票,因此意识形态泛滥成灾,出现“台湾式文革”。但民众在爽了一阵之后,发觉这些极端意识形态,不仅无助提高台湾竞争力,也无助台湾“出头天”,更无法改善生活,还成了贪渎的领导人的保护伞。于是民意开始厌恶与摒弃这条极端的“台独”路线,开始回归与关注经济与民生议题。而国民党端出的“经济与民生大餐菜单”显然比民进党丰厚,马英九找了财经出身的萧万长作合伙人显然是找了个行家里手。这次选举开始涉及轻税简政、温室效应、教育制度、能源政策、多元文化、健保问题、国土资源、永续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议题,因而先得民心。 

  八年来,民意从高度意识形态化转向务实的经济与民生问题,也显示了陈水扁极独路线始失人心,一个贪渎的政权终于被民意抛弃,民意还了连战一个公道,还了马英九一个清白,台湾开始走向族群和解之路。 

  二、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成了正面诉求 

  在过去选举中,“逢中必反”,凡涉两岸议题,必被套上“中共同路人”和“卖台集团”红帽子。而这次选举中,双方均开始抢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的票源,都打出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的时间表,都表示要“大释”台商,甚至感谢台商对台湾的贡献,纷纷讨好台商,而再也不是指责台商是“掏空台湾”。这种变化是令人吃惊的,证明台湾同胞开始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日,从台湾走向大陆,由大陆再通往世界,是台湾必由之路,两岸的相互开放,共同发展,走向双赢,是台湾之福,而非台湾之祸。人心之变,故令两岸“三通”议题,此一时,彼一时也。 

  三、利用历史制造“悲情”的做法开始失灵 

  在这两场选举中,民进党依然操控了选举的议题设置权和垄断了话语权,依然故伎重演,利用历史制造“悲情”,依然不遗余力攻击两蒋,大有将外省人赶尽杀绝之势,企图让岛内民众对外省人望而生畏,藉以巩固本土政权,尤其利用“ 2·28 ”制造永久的仇恨。但是民进党的这一法宝开始失灵,民意显示出“向前看者生”与“向后看者亡”的倾向。人们对“鞭尸”、“改名”、“换牌”……感到徒劳无益,尤其台湾第四代新选民,即所谓“前九二世代”与“后九二世代”,他们没有这么多历史记忆与意识形态,他们的“政治热情”普遍低落,对两岸议题相对宽容与务实,对历史看法较为理性,认为没有必要为“中正纪念堂”与“大中至正”改名付出这么多代价。可以说台湾民意正在逐渐走出对历史认识的误区。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专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