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两岸共筑中国梦:从强化联系到建立结构
http://www.CRNTT.com   2013-08-19 11:34:57


中国梦,民族梦。
  中评社╱题:“两岸共筑中国梦:从强化联系到建立结构” 作者:张亚中(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追寻的目标

  习近平先生上任后多次阐述中国梦。去年(2012)11月29日,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足半个月的他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中国梦,并定义其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将“中国梦”定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台北有中华路,也有民族东路与民族西路、复兴南路与复兴北路。“民族”与“复兴”两个概念对在台北的政府与人民一点也不陌生,原因很简单,迁台的政府与台湾人民均感受过中国近代史的伤痛,台北曾经更想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划了第一道深入血管的伤痕。当中国人还在怀疑这是否只是个偶然时,接二连三的战败让中华民族认识到,落后就是屈辱、无能就需割地赔款。中华民族并不是麻木不觉,船坚炮利、维新变法都试了,但是最后还是选择武力革命。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并不等于中华民族就此复兴。军阀割据反映出一个不团结的中国不可能复兴,五四运动显示缺乏科学与民主将无法提升中国人的智能。北伐统一全国,才刚刚开始建设,近邻日本便急于要破坏中国的民族复兴道路。八年浴血抗战虽然胜利,中国又陷入内战。1949年以后两岸只得隔着台湾海峡,分别走自己的民族复兴道路。

  1949年起,两岸各自走上不同的现代化路径。第一个三十年,台湾走得平顺,大陆则是步履蹒跚。第二个三十年,大陆放下了教条主义的路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不少贫富不均与社会不安问题;台湾的民主开放大幅进展,但也由于没有能够妥善处理认同与统独问题,因而陷入内耗而影响经济发展,不过公民社会与民众公德却有相当成熟的表现。

  “民族复兴”对于两岸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个新鲜词,我们已经为它的路径与方法思索了百年之久。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近四十年的隔阂。2008年国民党再次执政,是两岸又一次大交流的开始,也有了可以共同追求民族复兴、实现百年梦想的机会。

  民族复兴绝对不是排它性的民族主义式复兴,中国梦也绝不会是西方霸权式的贪婪掠夺之梦。从孙中山以来,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使得中国不再受人欺压、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平等和平相处、对弱小民族能够济弱扶倾。中国梦不仅是民族复兴,也包括民权的深化与民生的幸福。

  今年4月8日习近平在博鳌会见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等一行时即强调有关两岸应该共同参与“中国梦”:第一,希望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第二,希望两岸加强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和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第三,希望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议商谈进程,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准。第四,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当然是两岸值得共同追求的梦想。国家富强是指整个中国,由两岸合在一起的中国的富强,人民幸福是两岸人民能够享受最好的善治。国家能够富强,人民拥有幸福,民族就可振兴,中国梦自然圆满。

  两岸联系性关系的强化与局限

  2008年起,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在民间交流方面,2012年大陆观光客来台已经超过200万人次,海协会和海基会已经签署18项合作协议,两岸在旅游、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劳务合作、智慧产权保护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使两岸终于实现全面、直接的三通,特别是ECFA的顺利签署,进一步催化两岸经贸的快速发展。大陆各省市领导经常率团来台交流或采购,与各地政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每年在福建举行的海峡论坛,均有超过万名来自台湾民众的参与。在政党交流方面,国共平台互动也非常密切,两党高层有全面的沟通管道。

  以上种种均显示两岸的联系性关系非常密切,照理来说,台湾民众应该已经感受到与中国大陆共同发展的重要,但是如果从更深一层来看,两岸间的联系关系并没有转化成为休戚与共的感觉。我们暂不引述民意调查的结果,看一下一位大陆年轻学者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底在台湾待了近半年的时间的在台交流心得。他认为:“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印象普遍不佳”、“大陆民众在台湾的的‘次国民’待遇”、“台湾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色彩”、“台湾教育体系中的‘独化’和‘偏见’诱导”、“国家认同的‘趋独化’”、“台湾青年一代的国族认同与大陆已无政治牵连”、“两岸民众价值取向的变化”等等现象。(许川,〈赴台交流十大心得体会〉,《中国评论》,总第186期,2013年6月号,页40-44)从他实际在台湾的观察可以瞭解,两岸的认同与互信并没有因为两岸联系性关系的加强而趋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