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台湾多元视野下的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3-07-18 11:04:42


两岸和平发展期应有的视野:“一中三宪、两岸统合”。
  中评社╱题:台湾多元视野下的两岸关系 作者:张亚中(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前言:两岸关系的工具性或理想性

  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于两岸的定位与走向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见解中,有的仅有表述不同,而无本质上的差别,有的却是南辕北辙毫无交集。

  本文讨论台湾社会多元视角下的两岸关系。本文认为台湾内部存在着“分”(分治)、“离”(分离)、“一”(统一)、“合”(统合)四种基本论述与视野。国民党的基本观点为两岸治权上的“分治”,民进党则为两岸主权上的“分离”。2008年以后的马政府在基本论述上保留“分治”的形体,但其实质内涵已逐渐向“分离”靠近。连续两次大选挫败的民进党,有可能接受中华民国这顶帽子,但仍保留其“分离”的内涵。台湾统派团体,左翼从意识形态出发,接受“一国两制”的统一方式,右翼则是从民族主义出发,认为统一是解决台湾困局的唯一方法。左右两翼均认为统一愈快愈好。以两岸统合学会为代表的台湾民间学术界则认为,“统合”最有可能包容“一”与“分”的论述,亦有可能改变原有“离”的本质。透过“一中三宪”的架构,两岸透过“统合”共同缔造未来,是台湾多元视野下一条最符合台湾利益与两岸利益的道路。

  两岸关系对于多元的台湾来说,它偏重工具性还是理想性?所谓理想性,它是指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情感、有期待,希望两岸人民可以透过两岸关系的改善而同享其利;所谓工具性,是指将两岸关系做为单方赚取更多利益、获得政权或巩固政权的工具。

  两岸关系对于台湾的未来很重要,但是台湾内部对于两岸关系的政治功能看法不同。有人将其视为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有人视其为国家利益的选项,更多的人将其视为是否能够获得执政的工具,当然,还有一些政治菁英视其为创造自己历史定位的机会。

  依照中华民国宪法,追求统一是必然的选择。两岸目前的分治只是治权上的分立,而非主权的分裂,因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者应有理想,不可推动违宪的分离主义。

  现实政治绝非如宪法条文一样简单,同样一部宪法在不同政治立场者的眼中有不同的解读,他们有的选择刻意回避,有的尝试扭曲精神,还有的干脆企图修改。民主化以后的台湾,宪法历经多次更动,原有的治权结构与精神已有改变,但是在核心的内涵上,由于外在环境的约束,包括领土与主权在内的条文均没有更动。

  宪法核心没有变,并不是它不能变,而是不敢变。政治人物们不敢变宪法核心,并不代表政治立场、态度或作为方式不能变。民主化以后的台湾,也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在乎政党的立场及行为是否已经偏离宪法的核心规范。原本再正确不过的看法可以变成政治不正确,原本应该清楚表达的定义也被刻意的模糊处理。

  由于独特的台湾历史经验、曲折变化的国共恩怨情仇、复杂的东亚战略情势,以及美国的刻意拨弄,使得两岸关系在台湾难以进行理性的辩证。情绪、立场占据了大幅的言论市场,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两岸关系视野。

  国民党的分治说:从偏离原则到邯郸学步

  从中国国民党的名称看来,它毫无疑问是一个认同中国、从属中国,甚而曾经引领中国的政党。1949年以后虽然立足台湾,但是统一中国一直是该党的神圣使命。很不幸的,这个理念在李登辉接任党主席后,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

  废除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国统会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制订,都是为两岸确立了“分治”的论述。在权力巩固以后,以“台湾主体性”为政治意识形态诉求的李登辉,决心要将国民党在治权上“分治”立场转向主权上“分离”的方向。1994年起,李登辉首先将“一个中国”民族概念化,虽然没有在宪法上修改“一个中国”,但是在政治论述上已将“一个中国”变更为“一族两国”。从此以后,中国国民党的“中国”两字,也从“政治法律”的概念变成“民族文化”的概念。1999年李登辉清楚地说出两岸为“特殊国与国关系”,算是为“一族两国”做了清楚地界定。两岸“分治”的原则遭偏离了。

  2000年与2004年国民党的两次败选,让国民党无法主导两岸关系。国民党即使在第一次败选后将李登辉逐出国民党,但是他们却无法,或严格来说,没有魄力去除李登辉担任国民党主席期间,为两岸定位所设的结构,即一个在由李登辉充分动员“台湾主义”本体意识下所塑建的“分离主义”结构。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但是重新执政后的国民党,即使在两岸关系的物质性交流上采行了开放的措施,获得了成果,但是在两岸认同与定位上走的却是一个“没有李登辉的李登辉路线”、“与民进党对抗的民进党路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