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的全球化概念形成与实践
http://www.CRNTT.com   2019-03-27 00:18:04


 
  (二)欲取得市场地位形成阶段(2001-至今)

  2001年是入世的一年,中国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一兆美元,2002年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已经明显上升。江泽民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也就是要进一步运用国际力量,深化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这次的国际化观点,不同于前期的思考,不但引资还要对外投资;不但要学习国际规范还要参与竞争。

  2001年中国以开发中国家身份,享受最惠国待遇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内而言,除了为解决供过于求与社会贫富不均的经济、社会现象外,并且为经济起飞阶段加入新经济动能与深化体制改革动力;对外则期望在2016年取得国际认可的市场地位作为追求目标。

  虽然到2016年取消《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15年期限已到,美、日、欧并不同意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取得市场目标并未完成。然而,自2001年进入全球化发展,经济实力却已经增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存底国家30105.2亿美元;对外投资流量排名第二;也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会行列;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也超过了欧盟国家;对全球经济成长的贡献已经高达30%,中国经济仍在成长,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影响的潜力。

  贰、经济全球化倡议与行动

  一、经济发展方式思维逻辑的转换

  约瑟夫·奈教授曾指出,……对中国政策时,除了要警惕大家已经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外,还必须担心金德尔伯格陷阱。所谓“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霸权国家“是否会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表示中国要能倡议“经济全球化”或提出一个“全球化战略”的方案,就必须能对全球经济起到重要的贡献,并负起相对的责任。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大陆学者进一步评估,中国的力量有五个特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当强的国际政治动员能力;国际政治……议题解决的能力;具国际政治惩罚的能力;具备更加强大的军事能力。”

  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提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015年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指出“五位一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1)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2)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3)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4)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5)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也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全球治理内含。

  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认为经济全球化阻滞原因有三:“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为瞭解决这三个问题,指出了四个方法“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习近平的表述,可以清晰看出思维逻辑的一贯性,他批判了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辩解了全球化的症结,指出全球治理变革方向,举起中国传统的义利精神,联系联合国的永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倡导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价值观与具体的全球化路线图。

  二、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方案

  2013年习近平相继在哈萨克与印尼,提出“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即公布了“愿景与行动”方案,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被写入了“A/71/9决议”文中,“表达出国际社会对这个新的合作倡议的认同”。

  “一带一路”是在“中国仍不足以主导国际经济秩序,超越经济实力的国际经济秩序地位可能倒逼自身陷入责任困境”的条件认知,与美国实施3T(欧洲TTIP、亚洲TTP、世贸组织外的TiSA)经济战略行动下,所提出的经济合作方案。这个方案的基础具有“历史”与“文化”唤醒意识,亦有“地缘经济战略”的思路规划,更贴紧了全球化的趋势发展。

  中国针对美国经济行动战略,除了加强双边FTA与区域FTA经济外交对应之外,提出了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从发展路线图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系统的发展

  “一带一路”形成南中北三线,包括中─蒙─俄─欧;中─中亚─中东─欧;中─中南半岛─印─中东─非(北线入欧),及由东向西发展的指引,地理重心在欧亚,基本上是海陆兼备方向整合,2018年更提出大连与海参崴港口为起点,北上通过白令海峡,沿北极东线向西,达北欧国家,形成北冰洋丝路的构想,以活化东北、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

  (二)开放合作政策

  “一带一路”设计观念,具备两种内涵:一是经济全球化所倡导的“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提出包容性经济发展新观念,包括“坚持开放包容和平等互惠的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而不同,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三)金融系统的效应

  “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中国成立了丝绸基金与亚洲基础建设银行。尤其是银行的建立,中国定位为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性银行,但它的投资资本目标1000亿美元,仅次于多边银行中的“泛美开发银行(1010亿美元)”,亚投行虽遭美、日抵制,但除原创57国外,“2017年扩增为90个以上会员国家。除世界银行外,成为第二大的多边开发机构”。

  三、两种不同全球化的竞争

  20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的全球化,是基于华盛顿共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网络科技兴起、与英美政要依托WTO推动下,形成所谓“新自由主义”式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模式。美国发起新一轮的自由贸易谈判,则是提高准入的“自贸标准”,布局3T全球经济战略体系,其受惠者仍然是繁荣的发达国家。

  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初步设想乃是为未来找到经济发展的“空间出口”,以破解美国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却逐渐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虽然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不变,更补充了“包容性经济模式”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动精神,形塑了另一类的全球化意涵。

  如今美国3T战略其中的TPP被川普政府取消,美国经济战略收缩,已受到保护主义阴影的笼罩。相反的,“一带一路”4年来的推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定,……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总体上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是统筹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顶层战略,其建设是以国家间合作为主要平台,也是涉及到国际合作的国家战略。

  肆、结论

  从前述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理解中国全球化战略,是一种发展的过程。通过主体性的理论认知,观念与力量转变,全球化建构路线图,逐渐形成中国全球化模式的内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由国际化、现代化的建设观点,转为融入全球化、资讯化国家经济发展的途径。透过全球化行动的学习历程,调整国内制度、规范与经济结构。在融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不断地扩张综合国力以支持国家对外的行动。这也就是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循环交替,而国力得以良性的螺旋上升。

  2013年中国新的政治团队组成,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也上了一个台阶,中国领导人不再完全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作为,基于中国国力与自身领导能力的自信,主动针对“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向世界跨进一步,并提出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国结合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以及从中国文化提出“和谐世界、和而不同”的养分,以克服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恐惧。

  中国的全球化路线图,规避了美国3T战略,特别是在推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也避开跟美国进行陆权与海权之争,即使非走海权之路,也只是循着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而没有跨入美国领域的太平洋,所以中国的全球化战略还是将传统海权国家利益包含思考,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问题是出自于传统海权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绝对维护。2017年底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不但认为中国是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者,更视为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7月启动了“贸易战”,并有扩大层次的迹象,包括了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竞争”。

  尽管如此,但是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权力竞争战略,更多的是强调“彼此尊重”、“真诚融合”、“利益分享”的合作战略,而不是“主导唯我”、“权力影响”、“利益最大化”的冲突战略形式。所以,中国在走向全球化道路上,虽然每10年都会有一股乱流加以干扰,但是中国坚定地往自身设定的方向前进,终能一次次地闯过难关。如今面对美国祭出的贸易战,中国势必还是能够化险为夷,最后仍会引领全球继续往全球化的道路迈进。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总第255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