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王义桅:能否被国际社会接纳 中国最大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20-01-20 00:11:30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义桅(中评社 刘正洁摄)
  中评社北京1月20日电(实习记者 刘正洁)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义桅教授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形象只是一个结果,根本问题还是能否被国际社会接纳的问题,这也是王义桅教授研究公共外交的初心。“911”事件之前的美国,是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但“911”事件证明,美国的力量再强大,不能被国际社会接纳,力量反而会起反作用。这个对崛起的中国有巨大的启发,只想着崛起,制造了敌人和阻力,崛起带来的伤害越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研究公共外交,表面是关注国际形象,实际上研究中国的崛起如何给国际社会更多的包容兼容,被他们所接纳,成为世界共同的力量。 

  王义桅教授理解的新时代,原来是指和平崛起,更多是作为一个国家层面、从美国现行的国际体系来讲的。十九大以来提出的新时代,是追求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复兴”首先是个“复兴”的概念,是文明的复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复兴,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更是一个文明的体现,所以首先思考的是从国家上升到文明,上升到几千年的深度。其次,“伟大复兴”不仅要达己,还要达人,中国要复兴,同时也要带动别的国家的复兴,也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叫“伟大”。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该演讲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民心相通工作提供理念指引,民心相通是世界所需,中国所盼。公共外交的核心也在于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认识、认可、认同中国的“三认原则”,和中国与世界共识、共鸣、共振的“三共处长”。 

  王义桅教授指出,从近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概念,无论是民主、自由、共产主义、德先生、赛先生,都没有很好的思考这个概念背后非常强烈的西方的背景,基督教的背景和一神论背景,蕴含着大量西方的逻辑,尤其是宗教的情怀。中国人是儒释道并存的,中国并不存在普世价值概念,无论是佛教到中国变成了佛学,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变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通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性的转化、发展。所以公共外交只是一个切入点,帮助中国走出了近代,告别了西方,重构人类的知识体系。今天中国、印度等更多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化,这个世界越来越多样性。“希望这本书出版不是简单的从中国公共外交到中国外交,而是把公共外交为个案反思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更多从人类文明底蕴角度思考外交话语和学术话语,更好的回到多样化的世界,更好的指导世界各国的实践”。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