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闽南文化: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http://www.CRNTT.com   2018-04-22 00:19:18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的一个特殊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中评社╱题:“闽南文化: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铭清(厦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生活在厦门、泉州、漳州地区的闽南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创新的地域文化。闽南滨海的地理环境和外来文化的融入,多元文化的双向交汇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拓展了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色彩和海洋精神。研究闽南文化对于我们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把文化提高到事关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来认识,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深思的。

  一、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人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管理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以发展。闽南文化是在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基础上,吸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后孕育发展起来的。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都体现在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建筑、民俗、宗教、艺术、方言等方面。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泉州,宋元时期曾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曾与100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被称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丰富了闽南文化。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繁荣多元。朱熹称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因为这里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几大宗教皆在此并存,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全世界四个城市之一。2013年,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泉州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

  闽南方言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自己的特点。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却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①

  今天,闽南话早已越过了省界、国界广为传播,在台湾岛、新加坡和海外华人华侨聚集地成为交流的“普通话”。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话的国家和地区高达5千多万人,是国内使用闽南话人数的3倍多。闽南话甚至同化、取代了一些国家的当地方言而成为主流语言。

  闽南话自元代、特别是十七世纪以来,随闽南沿海移民大量迁徙台湾而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语言,台湾除了客家人和高山族外,大都使用闽南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听到熟悉的乡音,使用乡音交流,亲切感油然而生。海峡两岸的交流是不是使用闽南话,交流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大陆有关领导要求做对台工作的干部最好能讲、能听闽南话。

  二、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为支撑的。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因素。

  文化是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的源泉。它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依托。

  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中,谈到文化的地位时,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莫伊尼汉的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闽南人是闽南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闽南文化上承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性、连续性,又具有多元性、相容性和开拓性。因为它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因素,才使得闽南文化兴盛发达。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海洋文明。福建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从“以海为田”的耕海牧渔到“以舟为车”的海洋贸易,大规模、持续性的海洋实践活动,铸就了福建海洋文明的鲜明底色。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原居民的性格是好客与掠夺;平原居民的性格是守旧、呆板与孤僻;海边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与机智。③

  闽南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港口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闽南文化的海洋特色。中国人在海洋文明中书写过空前绝后的一页,就是被称为“海盗”的闽南人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打造的海商帝国。郑芝龙的鼎盛时期,麾下曾有20多万军队,3000多艘船的船队奠定了他海洋霸主地位,成为西太平洋最大的海上力量,北起日本、南至菲律宾的台湾海峡完全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内海,他被官方誉为“海疆长城”,被史学家誉为“中华帝国伸向海洋的矫健臂膀,与大海隔绝太久的黄土上的中国人第一次夺取了海洋话语权,迎来了蓝色的希望”。

  与农耕文化的资源土地的稳定性不同,海洋文化的资源海洋有着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恶劣环境造就了闽南人搏击风浪,勇立潮头的敢闯敢干、不畏风险、敢为人先、互助友爱、舍己救人、侠肝义胆“爱拚才会赢”的大无畏的拚搏精神。成千上万的闽南人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大海弄潮,劈波斩浪漂洋过海下南洋,用生命的代价,创造了事业的辉煌。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有印尼的林绍良、菲律宾的陈永栽都是富可敌国、掌握驻在国经济命脉的人物。

  文化的远距离传播,有頼于人的迁徙。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闽南人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和海外侨民,以及海商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南人移民台湾,广大华人华侨移居海外,形成了双向交流,闽南文化的丰富性是通过开放性实现的。

  三、两岸同胞的文化基因、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当前台湾政局的变化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讲清楚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对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发挥中华文化这一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共筑中华文化的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高度重视民族共同家园建设,体现对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是一项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任务。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寄托和心灵归宿。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建设好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对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巨大的作用。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身份归属的标志、生存发展的支撑、维系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生产力、生产方式的情况,揭示人类从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不同路径。他把人类古代社会比喻为三种“儿童”:古希腊社会是“正常的儿童”,古印度社会是“粗野的儿童”,古中国社会是“早熟的儿童”。他还把古希腊文明称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婴儿”④。恩格斯在谈到文化传承时也说过近似的话:“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他们说的“婴儿”、“胚胎”、“萌芽”是指古希腊文明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最需要的丰厚基因。

  中华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源自文化基因这个根,还像酿酒的酵母,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发出新的物种,变得活跃起来。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酵,才产生了越来越醇厚的优秀传统,而且它的文化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使得我们的精神家园春意盎然。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尽管有过多种政权的并存,有过不同民族居于统治地位,有过短时间的分裂,但是国家统一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始终保持着一个独立国家存在。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分裂,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以巨大的影响力,向周边国家辐射,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其中闽南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