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可能成为服务贸易强大竞争者
江小涓认为,从内外部条件和国际经验看,中国经济正在逐渐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不过,从国情特点和技术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仍然会比其他国家的表现更好一些。“因为中国在网络数字时代进入服务经济阶段。”
以前服务业之所以不能支撑经济增长,是因为以往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不能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现在的新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突破了“时空同步”、“同时同地”的界限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而且新技术还能融合制造与服务。
一百多年以来,教育劳动生产率一直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现在有了远程教育后,慕课(MOOC)可以极大提高教育服务的效率。据统计,截至2018年,清华大学5年建设了258门慕课,惠及全球800余万人。生活英语听说课、财务分析与决策课、心理学概论课位列所有在线课程选课人数前三名。再比如,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提高效率,现在个人和小微的贷款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未来技术发展将继续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有特殊优势,人口规模大,网络应用水平领先,网络与数字产业规模经济优势明显,边际成本很低。比如,一部网剧100万人观看和10亿人观看几乎没有差别。规模大就是优势,流量就是生产力。此外,我国制造业规模大基础好,这是生产型服务业特别大的基础优势,支持产业互联网发展并创造了很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新发展模式。
恰好在网络时代、数字时代,中国到了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它既然要同时同地就不可能远程贸易,所以服务业在以前不可贸易;但是现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的服务贸易交易成本很低,规模经济非常显着,所以中国有可能成为服务贸易方面一个强大的竞争者,从实际表现来看也确实如此。
以政策制订的八大取向顺应服务经济新需求
江小涓表示,针对上述各种新变化和新的发展特点,政策需求应该有相应的应对之策。
第一,宏观调控政策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经济时代的相对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做什么呢?关键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网络和数字技术时代,中国经济有了新的增长来源,对比其他国家就可能有相对更好的增长表现,宏观调控还是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第二,产业结构政策应采取制造业与服务业中性的政策。服务业提高效率并能与制造业更多地融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孰重孰轻来回较劲。现在的服务和制造很难分开,以5G为例,5G首先是一个信息服务,它的特点是高通量、低延时,但是如果没有巨量的物联网落地连接万物的话,没有什么用处。聊天说话不需要那么高通量,一定要和产业互联网、生产制造及很多落地场景结合起来才能行。所以服务一定会与制造连接。同样,如果制造不上网、不用云、不联通的话,很难取得大的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是更柔性、更融合、更连通的发展,可以不提谁先发展谁后发展,最终通过市场确认二者的关系。
第三,技术开发政策应当将技术开发更多交给市场,政府提供应用场景。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但应用场景企业不可控、发展受限。比如自动驾驶,企业可以做出所有需要的机器,但是法律、路面、交通管制,相关配套的一些规则,都需要一个整体空间场景的设置,这不是企业能做的。技术开发现在可以更多交给市场,政府在技术落地应用场景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第四,产业组织政策应该注重同时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我国的国内产业优势来自于巨大的市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鼓励大平台企业发展和鼓励竞争并重。现在的平台企业需要具备比较大的规模才拥有竞争力,但是这些企业拥有较强的实力后如果没有其他企业与其竞争的话,很有可能形成垄断。所以两方面工作都要做,完全可以在两者中做到比较好的平衡。
第五,国际竞争政策应该从总体中性趋向国民待遇。中国会回到中等程度的国际化,这是一个量的问题。我们正在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在垂直分工的时候,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所以要支持国内产业升级。现在很多产品其实是水平分工,中国有消费者愿意买苹果手机,很多国外消费者愿意购买华为手机,在这些领域政府不用操心太多。
第六,国际收支政策要统筹考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较长时间内,我国仍然会存在贸易顺差,不过这个顺差会逐步缩小。因此,要统筹考虑贸易顺差、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的问题。如果国际贸易盈利比较多的话,要么就加大对外投资,要么就购买外国国债,要平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七,公共服务政策可以选择性地发挥市场作用。有了互联网之后,许多公共服务从市场失灵转向市场相容,而且效率更高,服务更优,价格更低,并且更多地在那些市场仍然不能为的领域使劲。市场可以为的地方政府尽量后退,做好标准评估、监管等工作。
第八,科技治理政策要引导形成有效共治。新技术带来许多新问题,影响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公共治理政策应当研究如何引导各方形成有效治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