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戴希立语中评:如何让香港青年听得进去?
http://www.CRNTT.com   2015-03-09 00:32:23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学院校长特别顾问、前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戴希立(中评社 孙仪威摄)
  中评社香港3月9日电(记者 孙仪威 郭至君)2015年两会召开,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学院校长特别顾问、前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戴希立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应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审视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开拓新的信源,用香港年轻人能听得进去的话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认识。另外,戴希立亦建议政府应设立项目,让内地与香港的师生进行长期的、可持续的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开拓两地师生的眼界,也有利于促进两地的相互瞭解。同时,戴希立也主张教育只有“和风细雨、细水长流”,才能收获实效。

  “本土意识”有碍香港发展 应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两地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本土意识”在香港不断兴起,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指出,近年来香港的本土意识不断强化。这种思维方式肯定甚至理想化了香港或香港人的价值观、制度、生活方式和一些具标志性的事物和事件,认为那些东西比外边(特别是内地)的优胜,是界定港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的重要元素,也是港人优越感和归属感的来源。

  戴希立对中评社表示,作为香港人,喜欢香港本土的东西,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喜欢本土就一昧地排外,这样只会让自己的眼界变窄,最终会阻碍自己的个人发展。现在香港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一国两制”既给予了香港国际视野,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内地与国际之间,香港扮演的是一位“引进来、走出去”的“超级联络人”的角色。如果不能好好运用这一优势,着实可惜。

  戴希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位同事在大学研究香港学,有很多同学来选他的课。在第一堂课上,这位老师就问在座的学生,既然我们学的是“香港学”,谁能给“香港人”下一个定义?一名学生答道,“在香港出生的人就是香港人”。许多同学都表示赞同。于是这位老师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有哪位香港人令你感到骄傲?”这位同学答道,“李小龙”。老师笑道,“李小龙不是在香港出生的,他是在美国出生的。按照你的定义,他不能算是香港人”。接着同学们又提了几个影视名人,但其中鲜有在香港出生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