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乡村经济与中华美学文化之共构研究
——以舟台渔农村合作为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9-07-18 00:12:56


  中评社╱题:两岸乡村经济与中华美学文化之共构研究——以舟台渔农村合作为视角 作者:陈玲(浙江),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副教授

  促进渔农村再生和活化,提升整体发展,是两岸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台湾在这一领域,走得更早,因而也有了些许经验。舟山和台湾都是海上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有着一脉相承的海洋经贸与海洋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情缘,两个岛屿群如何在未来延续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笔者以为,不妨引入中华美学文化和精神的意涵,并在文化软实力的铺陈下,构建舟台渔农村经济的合作框架。

  21世纪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样面临乡村人口外流以及高龄化严重、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甚至边缘化等问题。所谓乡村,包括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类型,对舟山群岛和台湾岛而言,比较多渔村和农村。促进渔农村再生和活化,提升整体发展,是两岸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两岸渔农村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一方面,通过改善渔农村老旧、破败的生活空间,再搭配土地生产与生活空间的重新整合,创造出一个适合当代并且具有合理化以及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并吸引年轻人口的回流以及进驻;另一方面,强化农产、渔业生产的品质,未来的渔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一定是健康、效率和永续经营。充分利用两岸渔农村的自然以及人文地景资源,深入融合文化产业,打造经济与美学文化的共生,创造出一种文化符号并销售这种文化符号,带动整体观光休闲产业,创造经济成长,是未来舟台渔农村经济与美学文化共构的目标和图景。

  一、中华美学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共构之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有学者解读,“中华美学精神是一种新的提法,它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明确地提炼和展现出来,深刻揭示中华美学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特征便是审美和道德,并且道德亦趋向审美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决不能离开审美和艺术。我们也必须返本开新,在新的时代创造性地解释中国美学的伟大精神,启动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生命。”

  从根本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审美文化,并且这种审美态度体现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年,习总书记一直力主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讲求成效,着重立竿见影,而文化建设则需要绵密悠长,文化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凝聚力可以跨越政治冷漠的篱笆,以舟山与台湾渔农村经济及文化艺术合作的视角切入,把需要快速的经济和慢速的文化艺术合二为一,是可探讨的运作模式。

  海洋文化是舟山岛和台湾岛共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世界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中华美学在台湾和舟山岛所体现更多的是海洋美学。“海洋美学在学科上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探讨海洋美的本质,人对海洋的审美关系、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以及海洋美的创造和教育规律。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不仅开发利用海洋,而且也热爱海洋,尊重海洋,善待海洋,使海洋成为人类持续发展,并在生态环境上也是自由自在的审美的生存空间”。在实践应用上,海洋美学是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审美体现。

  为什么要强调两岸渔农村的携手,强调舟台海洋经济与文化的携手呢?如台湾海洋大学张清风校长所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海洋把两岸连接起来,海洋文化是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兴起一股“海洋文化”热潮,学者作家纷纷著书撰文,发掘台湾的海洋文化历史,“海洋文化”俨然被当做台湾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同时部分学者和政客在推崇台湾海洋文化的同时,故意排斥中国的大陆文化,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甚至夸张地说中国大陆没有海洋文化,以此区隔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台湾是全球航运的枢纽,几百年来都是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镇,它的海洋文化,就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延伸,呈现以汉文化为本,融合原住民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多元化特征。而舟山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省和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是中国大陆通向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以及欧美诸国的重要通道和商业港口之一,也是中外文化荟萃的重要窗口之一,因此它的海洋文化很早就走向了国际化、多元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联结了舟山与台湾的经贸,他们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息息相关,彼此间的海洋文化一脉相承。

  二、舟山和台湾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塞、中外文化交融的重镇

  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代出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至鸦片战争结束而最终消亡。舟山群岛和台湾岛共同参与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一)、舟山是西洋艺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早在秦国时代,朝廷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以东设置了一个鄮县,这个鄮县为山海贸易的汇聚之处,有海外各国商人的进入。西汉时期,汉武帝致力于与海上各国的往来,鄮县成为重要的江海联运中转港。舟山群岛作为鄮县的藩篱和门户,自然成为贸易船队的避风、补给和候泊的天然港湾,也必然会有水水中转贸易的发生和逐利船只的参与。唐朝时日本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一般都会经过舟山群岛,鄮县作为中转港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港口,舟山的经济由此发展,人口增加。唐开元年间,鄮县因为其作为国际贸易中转港和集散地的繁盛,被朝廷升为州,取名明州,下设四个县,其中翁山县就是舟山群岛,舟山群岛的经济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接轨。而后,舟山的地名又几经更迭,几经被撤县又恢复县制,都与朝廷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关。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出现在《郑和航海图》中的舟山群岛地名多达15个,由此可以看出舟山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524年葡萄牙人占据舟山的双屿港后,主要从事浙江沿海的走私贸易。1542年左右葡萄牙人发现了日本,又开辟了对日直接贸易。葡萄牙人的贸易形式是:与中日私商合伙,从东南亚地区购买胡椒、香料等运到双屿,再到宁波沿海与当地商人交换丝绸棉布等,运往日本出售。同时葡萄牙人也到闽浙沿海,甚至深入长江内河各港口。“东南亚—舟山双屿港—日本”贸易网络就此建立,而后延伸到了欧洲及世界各地,双屿港由此成为各国海商云集的远东私贸交易中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互市贸易港口。双屿港见证了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向东方拓展市场的历程,比澳门还早近十年,是事实上最早的“自由港”,比世界公认最早的义大利热那亚湾的里南那自由港(西元1547年)还要早,并持续长达20多年。有历史学家称“双屿港邻近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藉助浙东运河可与明朝的经济神经中枢京杭大运河连接,从经济地理角度来说,双屿的价值远胜澳门”。日本著名海交史专家藤田丰八先生则称:“葡人所称之宁波(Liampo),实为十六世纪之上海也。”

  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也在此交融。根据学者王文洪等人的考证,双屿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站,是西洋艺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根据葡萄牙旅行家平托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天主教已经传入双屿港,并建有教堂。平托记述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有特色的,是葡萄牙人安东尼奥·德·法里亚的船队入港的描述,完全是中西合璧,带有强烈的中外文化融合的味道。中国油画发展的起点,有据可查是从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在双屿港建立贸易基地起,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带入中国。曾有艺术史家表示:“西洋美术传入中土,盖亦自利玛窦始。”然而,葡萄牙籍旅行家平托《远游记》第六十八章记载了双屿港中一幅绘制在窗户上的西洋画,是一幅“豪华壮观”的艺术品,同书同卷还载有双屿港的教堂里有西洋雕塑,同书第六十九章则写了双屿港的教堂里还有“无染受孕圣母”像。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关于欧洲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比利玛窦到澳门要早30余年。

  然因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双屿港被废,商人与海盗因此转战于舟山其他岛屿。清朝时,历经几次禁海,直到1684年恢复台湾统一中国后,舟山的对外贸易地位才再次得到“官方认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次年英军占领舟山定海,而后宣布舟山为国际自由贸易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