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发展态势观察
http://www.CRNTT.com   2017-10-15 00:14:04


台资企业在大陆改革开放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评社╱题: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发展态势观察 作者:王建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福建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两岸关系发展已陷入僵局,对抗持续升级,但仍在持续进行政治博弈,将长期呈现两岸民间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持续推进、政治对抗与政治斗争并进、“台独”与“反台独”持续较量的发展格局。

  两岸政治对抗常态化
  “两岸现状”正在被改变

  一是两岸政治认知与政治目标差异巨大,互不妥协,分歧难以缩小。大陆在正式场所更加明确强调“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讲坚持“九二共识”),反对与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更加明确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民进党当局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坚持“反中拒统”,全面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从而构成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矛盾与根本性分歧,也决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对抗性质与僵持态势。

  二是民进党当局两岸敌对思维更加明显,宣扬大陆是“敌国”,强化针对大陆的“反渗透”工作。蔡英文执政后,尽管以“维持现状”为核心,一再表示“不挑衅、不意外”,不回到过去对抗的老路上去,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已走上了两岸对抗的“老路”。民进党当局不仅大肆炒作“共谍案”,推动“保防法”与“反渗透法”,都是针对大陆的,明确在法律条文中将大陆定位为“中国”与“敌国”,是极为严重的挑衅行为,而且在台巴断交后敌对思维再升级,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态度更趋强硬,扬言重新定位两岸关系,蔡英文更是以“警告大陆”与“不能坐视”等语言抗议大陆,再次强调“不会在压力下屈服”的立场,采取新的限制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对参加大陆交流活动的台“侨委会”成员进行处罚或取消资格,通过修改“两岸关系人民条例”严格限制退休公务人员到大陆参访等,严重恶化两岸关系。

  三是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政治语言对抗明显升级,在策略上则仍时软时硬,保留弹性。针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台独走到尽头就是统一”的表态,蔡英文当局大加攻击,首次以“决策高层”名义公开点名与攻击张志军。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公开强势对大陆军事发展与军力部署表态“不屈服”,或者“台湾绝不会因为任何情势变化而动摇我们的主张”。随后,台湾当局又表现出一定理性姿态。台湾陆委会发言人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式上重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坚决反对台独”主张表示,大陆应正视双方体制与发展历程不同的客观事实,唯有求同存异,重启对话,管制分歧与风险,减少误判与误解,方有利于开展建设性的两岸关系。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在5月中一次“立法院”质询中明确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也表示“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与数个月之前台重要人士数次强烈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或两岸“一边一国”或“两国论”的表述收敛许多。台湾参与WHO受挫与中巴断交后,对台大陆态度重新趋硬,并开始进一步紧缩两岸交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厉的管制与限制政策,不利两岸关系的改善。

  四是两岸军事对抗与较量升级。有媒体报道大陆军事实力增强,部署针对台湾的东风十六导弹,大陆航母与军机先后绕行台湾岛航行,“武统”声音升高。蔡英文将“防务工业”列为执政后最初重点推动的五大产业之一(已增加到十大产业),就是要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包括增加军购与自建“潜舰”。台军方发表新的“国防报告白皮书”确立制订了针对大陆的“防卫固守,重层阻吓”的新军事战略,宣扬台湾具备拒敌1380公里的攻击纵深。3月21日,蔡英文主持潜舰设计启动签署合作备忘录仪式,强调“国防自主”,加强“水下战力”,争取十年内完成首个潜舰服役。不论台湾当局是虚张声势,还是色厉内荏,均显示了蔡当局在军事上对抗大陆的军事战略思维。美国重新启动对台军售,而且国会通过《2018年国防授予权法案》,主张美国军舰可停靠台湾港口,进一步加强台湾当局“军事对抗”的信心。

  总之,两岸政治现状正在被打破,蔡英文的政治承诺已经改变,蔡英文不时强调“维持现状”与“建构两岸互动新模式”只是一种不切实际与蒙骗台湾民众的政治语言。台湾《美丽岛电子报》在6月底一份民调显示,51.3%的民众不认为蔡英文在维持现状而在改变现状。但这种改变仍只是一种量变,尚未触及敏感的核心问题即“法理台独”问题。

  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

  “台独”分裂活动持续深化与升级

  蔡英文执政后,全面启动“去中国化”的“软性台独工程”或“柔性台独工作”,在“转型正义”口号下大力推动“去中华化”、“去中山化”、“去蒋化”、“去郑(成功)化”、“去孔化”与“中国历史东亚化”等,就是要从精神、文化上彻底切除台湾社会一切“中国”的印迹与影响,为台湾独立建国创造条件。

  当然,学界对蔡英文执政后的“台独”路线与做法有不同的表述与归纳,如“文化台独”、“柔性台独”、“软性台独”、“和平台独”等,如今《联合报》又给取了个“蚕食式台独”的名称。文章认为,陈水扁“鲸吞式台独”跨度很大,可以低到“四不一没有”、“拚死捍卫中华民国”、“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可到推动“正名制宪”、“入联公投”与“一边一国”,总体上是高调的、大动作的“鲸吞式台独”。蔡英文则是姿态比较低,起伏较小。低以“维持现状”为核心,不断宣示“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露锋芒,不讲重话狠话;高则不接受“九二共识”(承认“九二会谈”,求同存异),走的是“转型正义”侧翼,玩的表面上是小打小闹,其实是低调的“蚕食式手法”。蔡英文低调蚕食式手法,其凶险可能大于陈水扁的高调“鲸吞式台独”,前者是自己结束了自己,蔡英文的低调蚕食则是作茧自缚,自己让自己不能收场(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23日)。就是说,蔡英文上台执政后,采取了更为聪明、阴柔的“台独”方式,但不论何种“台独”方式,都是“台独”分裂活动。

  蔡英文推动的“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制度台独建构”,其危害性不亚于“政治台独”或“法理台独”。民进党当局推动的“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条件,以及未来的可能“修宪”,都涉及到“台湾国”的制度建构。民进党人士还企图推动“货币台湾国家化”,也是“准法理台独”的表现。未来也存在着“释宪台独”的风险,也是一种“制度建构台独”。

  两岸交流合作紧缩

  出现“西冷南热”与“西冷东热”格局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在“重国际轻两岸”、“重美日轻大陆”与“重南轻西”的大战略下,两岸经贸关系与人员往来出现新变化,总体呈现“南热西冷”、“东热西凉”的格局。

  两岸互动变冷。两岸公权力部门机制化沟通、协商与互动几乎完全中断,高层民间互动在减少,层次降低,“两岸制度化合作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进入一个不确定、充满变数的时代。

  两岸交流与人员往来变冷。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陆民众赴台人数持续减少。台湾陆委会统计,2017年以来,陆客赴台旅游观光人数同期下降了50%以上。民进党上台执政至今一年多时间,陆客赴台人数减少超过150万人次,经济损失超过700亿元新台币。

  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变冷。尽管两岸贸易在国际贸易回升之下呈现恢复性增长(台湾统计,2017年1-6月,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588亿美元,年增长16.9%,占26.93%;1-5月,对东盟10国出口229亿美元,年增长14.9%,对南亚6国出口20亿美元,年增长9.3%,其中对印度出口13.8亿美元,年增长10.4%),但两岸经贸合作显着降温,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均停滞不前。除商务部统计的今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有所下降外,1-5月,台湾“经济部”批准的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25.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金额1.4亿美元,同比下降6%。

  同时,大陆游客赴台人数与两岸客运班次均显着减少。2016年“520”到2017年4月,赴台陆客人数为287.4万人,同期大减145.6万人,2016年较2015年减少67.2万人,预计2017年较上年减少120-150万人,全年观光收入损失将达到743亿元;同时今年1-5月两岸之间的客运航班数为5493架次,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000架次,两岸直航海运旅客人数也较去年同期减少7%。

  不过客观来讲,两岸经济关系“总体趋冷”,但仍不乏一些热点(台外贸协会董事长于6月8日讲“两岸政治冷经贸热”)。除了两岸贸易回温与显着增长(1-5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20%,高居第一)外,台商大陆投资布局热度不减,两岸同业同行合作持续(6月初台北电脑国际展,大陆参展厂商从158家增到197家,摊位从395家增为487家),台湾青年、教师等赴大陆寻梦、就业与创业再掀高潮。

  在两岸交流降温的同时,台湾掀起一股“南向热”、“海外热”、“北向热”(美国)与“东向热”(日本)。就台商对境外投资而言,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明显降温与趋冷态势,尽管当局统计对外投资也下降(投资金额49亿美元,下降35%),但对海外其他地区投资动向有明显升温态势:台湾封测大厂日月光与高通合作在巴西投资,在中南美洲设立首个半导体封测厂,初期投资达2亿美元;南台湾义联集团决定投资1000亿元新台币在美国设立钢铁厂;台积电与台塑集团也有“弃台赴美”投资意向,从而出现一股新的赴美投资热。蔡英文当局于6月派出有史以来最大的代表团赴美举行“选择美国投资高峰论坛”,规划总投资达341亿美元;9月台湾将组织农业采购代表团赴美,巩固台湾为美国最大农业进口者的地位。这一切预示了台美经贸投资合作正在兴起。

  在“新南向政策”刺激下,台湾出现一股“南向热”,东南亚赴台旅游的人显着增多(东南亚地区赴台人数持续稳步上升,2016年达到165.3万人,2017年1-5月合计84.5万人次,年增长37.6%),相互参访交流活动显着增加,台湾金融机构与企业南向布局加快。在3月29日台北举行的第九届全球采购大会上,来自“新南向”地区的买主达247个,占总数的近五成,创历年新高,而来自大陆的买家从68家减为57家。台湾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呈现温和增长态势。2007年起,东盟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从2007年的14.7%上升到2013年的19%;2016年1-6月仍达18.5%,超过美国的12.2%,也超过日本与欧洲对台出口比重之和(17%)。2017年1-6月,台湾对东盟出口额为277.9亿美元,年增长14.4%;7月,台湾对东盟出口年增长16.5%,是近32个月的新高。台湾对东南亚有大量投资,到2015年底累计达868.8亿美元,仅次于对大陆投资总额。其中对越南投资总额达293.4亿美元、对印尼投资171亿美元、对泰国投资139.9亿美元、对马来西亚投资121.1亿美元、对新加坡投资109.8亿美元、对菲律宾投资22.7亿美元、对柬埔寨投资11亿美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