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汪毅夫:台湾光复75周年感言
http://www.CRNTT.com   2020-10-24 11:28:34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今天上午,新华网刊发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的文章《台湾光复75周年感言》,全文如下:

  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的话题,应该可以从国耻、从125年前《马关条约》的签订谈起。

  我有一个痛苦的发现:《马关条约》签订的那天是“妈祖生”,是在台湾最受敬奉、被认为对台湾民生庇护最多的神明妈祖的“庆诞日”。1895年农历3月23日,腐败无能的清廷被迫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列入“划界以内”,“永远让与日本”。斯时也,中国积贫积弱至于极矣。清廷在军事上、外交上屡战屡败,帝国主义列强则在中国土地上予取予夺。每一次交战、每一回交涉,清廷总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总是将中国的权益拱手让给列强,《马关条约》甚至在中华民族高度敏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割我台湾土地,严重损害我核心利益。割让台湾,台胞最受其害;国家弱乱,台胞遭殃,纵使有神明如妈祖也是爱莫能助、徒唤奈何!其理至明,不言而喻。我的曾祖父汪春源进士出身于台南草根,他的父亲汪翁牛一生业农,如牛负重。1895年春天,汪春源以举人身份在京参加会试,当《马关条约》签订的噩耗传来,汪春源同另外两位台湾举人黄宗鼎和罗秀惠,取得在京同乡、台湾进士李清琦、叶题雁的“印结”和参与,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吁请朝廷万勿割地弃民,希望皇上勿批准条约。康有为记:“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的情形令路人“莫不哀之”,也令他有了发起“公车上书”的强烈冲动。然而,从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 ,到十八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乃至“普天忠愤”以抵制《马关条约》的种种抗争,一一归于无效。

  我也曾痛苦地发问:偌大个中国从何时开始地分两岸?《马关条约》之“划界”,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固有土地上用刀比划、用刀切割,清廷被迫“让与”的则是中国的固有土地。从1895年起,自《马关条约》始,中国地分两岸。然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当年日本侵略者用的是大砍刀,但“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地分两岸,却又使得两岸人民紧密相联、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正如台湾统派领袖王晓波教授生前所言,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和队伍里,“台湾同胞从来不曾缺席”。日据台湾时期,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抗战爆发后,有众多台胞高喊“要救台湾,先救祖国”的口号,积极参加和支援祖国大陆人民抗战,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付出了至深至重的代价。另一方面,台湾同胞为坚守中华文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日本侵略者视台湾为其“新领地”,从据台之初开始在台湾实施“内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即“去中国化”教育,并且不断加大力道,像抽疯似地一阵紧过一阵。但是,日本侵略者最终不得不承认:(台湾)“改隶已经过了40余年,但现在仍保存着以往风俗、习惯、信仰,这种汉民族意识不易摆脱。盖其故乡福建、广东两省,仅一水之隔。在台湾人的观念里,这些华南地方,平素视为父祖坟茔之地,思慕不已”。台湾社会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间,这个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同胞从来就是中国人,始终不是日本侵略者的“新领地人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