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安倍胜选与日本内政外交走向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5-03-30 14:35:43


安倍领导的执政联盟将占据日本政坛的绝对优势地位
  中评社╱题:安倍胜选与日本内政外交走向探析 作者:彭念(香港),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

  在2014年12月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安倍领导的自民党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安倍成功连任日本首相。安倍胜选后,日本内政外交走向成为周边国家关注的焦点。

  在此,笔者尝试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安倍胜选后日本的内政外交走向。其中,对内层面主要关注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安倍在推动日本国家正常化方面的举动;对外层面则重点分析日美同盟关系、日中关系以及安倍推行的价值观外交。

  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

  分析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笔者将其分为左中右三派。其中左派主要指以日本共产党为代表的政党,还包括一些指责安倍的前日本政要、学者;中间派既包括在野党民主党、维新党(已分裂为次世代党和新党),也指尽管对安倍颇有微词,但仍与安倍结盟的公明党,以及自民党内反对安倍的政治力量;右派则指自民党亲安倍的政治势力以及其它一些与安倍主张相近的小股政治力量。

  在这三股力量中,亲安倍的政治力量最为壮大。以2014年12月举行的日本众院选举为例。在全部470张选票中,安倍获得328票,超过总票数的三分之二。而在野党民主党代理党首冈田克仅获得73票,维新党党首江田宪司获得41票。其余28票为共产党等其他小党派获得,其中共产党得票数为21,比前一次选举的8票上升不少。从得票数可知,即便左派与中间派联合起来也无法对安倍形成实质性威胁。

  那么,以安倍一家独大为标志的日本政坛格局能否在未来得到改观?笔者认为,这一格局出现重大转变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安倍上台之后,在经济方面提出“安倍经济学”,在政治方面巩固执政联盟,在外交领域提出价值观外交,在国防方面解禁集体自卫权。尽管“安倍经济学”备受质疑,安倍的价值观外交也不受待见,但相比较于其他党派鲜有招数出台的窘境,日本民众显然更乐意接受安倍的这些主张。

  正如新华网在12月15日的评论文章中所指出的:反观在野党,特别是民主党,在经历2012年大选惨败之后至今尚未恢复元气,未能提出比“安倍经济学”更能吸引日本民众眼球的新的执政纲领。自民党之所以能胜选,其实并不在于其有多么大的能耐,而在于在野党势力过于分散薄弱,不具备比执政党特别是没有比安倍更“有点子”、更能“玩花样”的人物。

  其次,日本国内无法形成一股与安倍相抗衡的反对势力联盟。这首先是由于在野党执政理念不统一,无法形成有效的政治联盟。在野党中实力最强的民主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主张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强调对华友好合作。

  而成立于2014年的日本维新党已分裂为次世代党和新党。其中新党宣扬日本应在牢牢维持日美安全同盟的同时,加强防务能力,并主张就修宪进行全民公投。次世代党也以制定自主《宪法》为基本方针。

  老牌左翼政党共产党则坚持一贯立场,要将日本带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呼吁废除日美安保条约。很显然,民主党偏向温和、维新党及共产党则相对激进。这三股政治势力都存在难以调和的元素,很难形成政治联盟。

  另一方面,自安倍执政以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压缩其他政治势力的生存空间。在安倍将中日关系逼入谷底之时,日本国内一些左翼人士、中间派人士通过公开指责安倍,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等方式,试图影响安倍的对华立场。但这些举动不仅未能对安倍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反而在日本国内招致指责。

  由此可见,这些反对安倍的政治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发声空间日益狭窄,无法对日本政局一家独大的畸形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在崇尚强者的日本社会,强势的安倍或将继续强势,而弱势的在野党政治势力将继续处于衰弱的窘境。

  最后,在经历连续的换相窘境之后,日本民众也需要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政府以及一个能够驾驭政治纷争的强势领导人。安倍在自民党内部的威信无人能敌,恰好可以充当这个强势人物。

  日本共同社12月21日曾报道称,日本自民党最大派系町村派会长、前外相町村信孝在24日召开的特别国会上就任众院议长,预计该党代理干事长细田博之将成为下任会长。由于细田是安倍的亲信,党内有意见指出实际上将演变为“安倍派”。该派系内安倍的影响力增大后,安倍的执政根基将变得更加稳固。此外,因与之对抗的其他派系缺乏后劲,“首相独大”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安倍继续推动国家正常化进程

  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将直接影响安倍能否顺畅地继续推行国家正常化进程。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安倍所领导的执政联盟将占据日本政坛的绝对优势地位。这将确保安倍顺畅地继续推行国家正常化进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