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敌化建构下 两岸无和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0:09:59


建构不良,必有危机。
  中评社香港3月25日电/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拴虎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博弈与“大陆形象”敌化建构--建构主义的视角》,作者认为:依据建构主义行为主体和结构相互建构的逻辑,国家间的无政府文化是行为主体之间实践互动的结果。假若国家通过活动和交流建构的共有理念是互不承认生存权的敌人,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共有的理念)就会都是敌人形象,也就是霍布斯文化;同样的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可以自治、彼此竞争,又不能被消灭,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对手的形象,也就是洛克文化;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有主权,又彼此友好,即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朋友的形象,也就是康德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分析两岸关系以及大陆形象提供了一种方法,尽管两岸关系完全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但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解构两岸关系颇具启发。从两岸官方互动的层面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把中国大陆与台湾看作“行为主体”,两岸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结构(两岸关系)。两岸关系的变化,反过来会促使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重新定义或建构自己的身份和利益(理念),并进而影响作为整体的“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与评价。就“敌化”建构而言,七十年来,两岸基本维持了一个“敌对政治框架”和激烈博弈,无论是之前的“正统”之争,还是后来的“统独”之争,两岸双方共构了“敌人形象”。文章内容如下:

  在台湾,“大陆形象”基本上循着两个面向进行建构,一个面向是“敌化”,一个面向是“丑化”。就“敌化”建构而言,七十年来,两岸基本维持了一个“敌对政治框架”和激烈博弈,无论是之前的“正统”之争,还是后来的“统独”之争,两岸双方共构了“敌人形象”。本文试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就此问题进行探析,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建构主义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开始把体系结构作为国际政治的唯一分析层次,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国际关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则。其他理性主义(如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与华尔兹观点是一致的。阿尔特和杰维斯认为“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根本事实”;奥伊指出:“国家处于永久的无政府状态之中,因为没有中央权威机构可以限制对主权利益的追求。”〔1〕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以无政府性为起点研究国际制度。他把无政府性视为“表述了国际政治的特征”的基本体系要素。〔2〕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