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专家热议:数字中国新动能全面加速
http://www.CRNTT.com   2020-04-17 00:31:2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玉书对书的重点关注问题进行了三点补充说明,《数字中国》一书主要回答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至今需要面对的三个问题,一是流量与民意的问题。数字社会的网络关注和流量对国家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注意流量热点中的幸存者偏差的问题,要关注流量之外的短板。二是要警惕算法的垄断和内容上的数字鸿沟。所谓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不同的人所能使用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差距,更多的是内容上的区别。因此要高度警惕过于智能的数字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人类不能沦为在精神上,有选择的被人工智能投放数字饲料,被机器喂养的群体。三是对于产业升级,数字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万能的,要避免人为焦虑拔苗助长产业升级的正常节奏。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从世界的角度发表了对本书的看法,第一是该书提到了整个生活和社会的量化产生的治理问题。比如说“数据孤岛”的问题,“被数据喂养”的问题等。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数据已经生活化了,比如目前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就充分采用了数据化的管理方法。所以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其实是数据化(Datafication)。第二是这本书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它不光是讲数据,还提到了和数据相关的几个基本结构。区块链和5G,这属于基础结构。如果数据不能很快的共享、不能容易的制造数据产品就不能形成数据生产力。第三是书中已经开始谈到数据资产化和资本化的问题。数据一旦成为自然资源,不管在什么社会结构里,一定会出现两大问题:资源为谁所有和如何产生价值。一是数据的资产化问题。要解决数据的资产化问题必须要解决数据的拥有权问题。谁拥有数据权?只有界定了数据的所有权,才可能有数据的资产化——也就是交换。在交换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必须要保证这个东西的不可“双化”。不能是我卖给你,我自己还有一份。而数据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有“双化”它就无价值,所以它必须要有可竞争性。一个资源你用了我还能用,这个资源就很难交易。所以,这是区块链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第四是从世界来看,如果要写数字世界的话,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数据是一个资源,这个资源流动性极广,数据资源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数据必须放在一起用才有意义。举个例子,疫情数据要和世界的数据放在一起,才能算出来整个疫情的传播。现在我有一个研究问题,疫情在7月份会不会结束?因为温度上来了,湿度上来了,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疫情就没有了?但这个数据从中国拿不到,因为中国还没有到夏天,所以,这个数据现在在哪里?在热带国家,这个数据的贡献就很重要。所以社会数据是天然流动的,它不像石油只埋在某一些地区,要在特定的地区才能开采,它不是这样的。那边产生这边就能感觉到,数感力是全球化的。

  联想研究院原副院长、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谢耘谈到,这本书站位较高,一个是从世界的广度,一个是历史的深度,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了数字技术对中国、对世界曾经历史上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在这里确实对我启发很大。站在国家治理宏观的角度,确实做了很多很有开拓性的视角的分析,包括数感力和数字喂养的问题。不只是给我,给广大读者会有很大的启发。在书的最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提到了数字化是引发社会变革的核聚变和核裂变。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性的工具,也可以说是智能工具,智能本身是意识的工具。它会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它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是超越了工业革命。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震认为,数字中国正在提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最近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让中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大步迈进,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央高度重视这些工作,该书为解构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深化解读。首先,这本书的内在逻辑很严谨。从技术、经济、社会到制度变革有清晰的内在层次。其次,对数字中国不仅有历史的梳理,也有未来的展望,视野很宏大,不仅有国内的一些考量,也有中美关系以及数字思路走向全球的这些内容。所以,它不仅仅是就中国谈中国,而是在世界和全球来看中国,今日中国不再是中国之中国,而是全球之中国了。再三,对于本书我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对于数字人才的重视。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这种提法非常认可。中国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数字化人才,当前人才可能依然还是制约数字中国发展的一个短板,如何让高校、企业进行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才的培养这些可能也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些工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