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走势与政策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20-03-10 09:13:30


 
  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政策选择

  《金融时报》记者: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短期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当前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谭小芬:我认为在疫情后如何快速修复国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问题尤为关键。需要认识到,中国当前的结构性红利还未释放,短期的震荡不改经济长期趋势向好。当前的经济下行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弥补空间:在消费方面,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投资方面,制造业在2019年底已出现边际弱企稳的现象,补库存进程只是推迟,而非消失;在出口方面,只要保证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不动摇,结构红利就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总体来说,疫情带来的机遇在于供给侧,政策需要做的是平滑波动兼顾调整经济结构而非强力刺激经济,同时兼顾解决政策时滞与时间错配问题,防止政策矫枉过正带来的经济失衡。

  产业结构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系列新兴产业。无人零售、无人超市、无接触配送等模式的兴起成为实体零售行业的新趋势。生鲜电商行业在疫情中兴起,数据显示,京东生鲜在春节期间的销量同比增长215%。线上采购模式有助于平滑线下消费的大幅波动带来的消费下滑,拉动国内内需。长期来看,有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开始相对缺乏的问题。除此之外,疫情的暴发同时也检验出我国的医疗体系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预防方面的基础设施仍需要加强。因此疫情过后,医疗体系可以借力基建,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工程的实施路径。尤其需要重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开发与投入情况。

  房地产供给方面,一方面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深化房地产方面的供给侧改革,控总量、调结构。一二线城市以稳为主,三四线城市推行因城施策。当前有部分的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存量住房供给过剩的问题,增加了城市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防止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风险出现大幅上升。在房企方面,2019年房企的销售回款占整个到位资金的50%左右。但由于疫情管控,春节作为历年房地产销售的黄金点之一,对房企的销售造成压力。因此,房地产行业去杠杆进程可以暂缓,维护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才是当前的工作重点。这一过程需要政、企、银三方的合作,共同防范房地产领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有助于化危为机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支持企业恢复生产、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谭小芬: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落实减税降费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活力。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中显示,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普遍来自于销售上的入不敷出与相关的房屋租赁、人员成本费用的承担。对于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来说,为期一个月的零收入、高支出可能会吞噬中小企业一年的利润。因此,从供给侧角度出发,考虑降低中小企业的费用。部分地区已经推出补贴企业部分承担的员工三个月的社保金。类似的,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在一定时期内减免住房公积金、补贴一定时期内的租赁税等政策,确保措施能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中小企业关系着就业这一民生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国有企业方面,需要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在疫情中需要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以通过探索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在国有企业的资金链方面,由于当前的银行信贷偏好仍然偏向国有企业,可以暂时释放一定的杠杆要求,以短期平滑国民经济的大幅波动。

  在金融领域,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在支持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负担方面的意图较为明显。数量方面,央行通过于2月初净投放4200亿元;价格方面,将1年期下降10个基点至4.05%,5年期以上下降5个基点至4.75%,旨在保持流动性充裕。信贷支持方面,设立专项再贷款与企业清单管理,为抗疫骨干企业提供结构性的足额信贷资源,加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和企业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整体来看,货币政策结构性力度大于价量方面的力度。上半年货币政策需与财政政策相配合,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短期内政策需重点关注“一个地区,两类企业”。地区主要是湖北地区,尤其是武汉市的状况。武汉的光电子、集成电路、汽车在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时间的停工对其流动性的冲击较大,应当对其给予适当的援助。两类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一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二是在疫情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医用设备生产企业、疫苗研发企业,确保流动性充裕。除货币政策外,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或可成为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经济的一大机遇。对内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推行注册制改革,调整资本市场存量资源。对外落实金融开放,尤其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利用外资保就业、促增长、稳汇率、提竞争力。

   来源:金融时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