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非遗工坊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3-04 14:04:42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讲台上,重庆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负责人綦涛,既兴奋又自豪。她正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代表、非遗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介绍其工坊的成绩和经验。
  
  拓宽传承之路 带动群众增收——非遗工坊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短短四年多时间,綦涛的夏布非遗工坊从无到有,成功带动180户当地困难群众就业增收,相关产品还卖到了国外,其工坊模式已被复制推广至重庆各区县及广西巴马等地。

  綦涛的夏布非遗工坊是全国众多非遗工坊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累计建设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非遗工坊日渐成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3月2日,上述三部门联合在京发布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群众的腰包鼓了

  从贵州远嫁重庆的杨远菊是三个孩子的母亲。2019年之前,她一边拉扯孩子,一边与丈夫在田里刨食,一年下来,不过赚个温饱,腰包总是瘪瘪的。

  后来,杨远菊加入綦涛的夏布非遗工坊,一边种地,一边学手艺,很快成为五星级手艺人,一年收入四五万元,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

  像杨远菊这样,通过非遗工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四川小凉山地区,很多农村妇女都是全职妈妈。若出去打工,就无人带娃,可家门口又缺少就业机会。几年前,有一手刺绣好手艺的乔进双梅,在四川省马边县成立花间刺绣非遗工坊,并以工坊为据点,把全县划为6个片区并设立工作站,在全县15个乡镇全覆盖开展技能培训,构建起“1社6站15班”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累计培训绣娘超30000人次,提升农村闲散妇女彝绣技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