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0-06-01 12:16:11


  中评社北京6月1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夏收时节,记者在河南麦收现场采访发现,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紧盯市场需求规避风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流转托管 规模经营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麦田里“铁牛”滚滚收割忙,62岁的种粮“老把式”曲良贵算起经济账,收一季小麦毛收入约1000元钱,除去农资成本、农机费用,收益大概400至500元钱,如果再细算人工成本,收益更加微薄。

  “种地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年轻人都不愿种地。”曲良贵所在的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有近5000亩耕地,如今,村里还种地的农户多是像曲良贵一样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民。

  曲良贵也曾困惑,等到干不动了,自家的13亩地由谁来种?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后,他逐渐看懂了一些门道。两年前,河南文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以托管形式集中土地,曲良贵将2亩多地托管给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自家享受分红。“一亩地一季保底能分400多元钱。”曲良贵发现,当起“甩手掌柜”后,种粮收益一分不少,他正计划将余下的10多亩地都托管出去。

  “传统散户种粮收益微薄,适度规模经营却效益可观。”河南文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旭宁也算了一笔账,该公司流转4万余亩土地种粮,规模经营后成本大幅下降,除给农户的分成,1亩地每年仍余300至400元收益,公司全年营收过千万元。

  “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激起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以托管、流转形式集中土地的速度正在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渐入人心。”南阳市宛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天海说,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日益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可行之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