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记者手记:追忆中评与容安澜的缘份
http://www.CRNTT.com   2018-04-04 00:25:54


2015年中评社代表团访问华府与容安澜见面 资料相
  中评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 余东晖)我最后一次见到容安澜(Alan Romberg)是在去年10月6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行的“解密中共十九大”研讨会上,他研判北京的对台政策时建议蔡英文透过表态“台湾独立不在我的议程上”,向对岸释出善意。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报告的对台政策阐述发布后,我透过电子邮件对容安澜进行了最后一次专访。他指出,北京并没有背离原有的对台政策方向。

  从那以后,即将年届八旬的容安澜便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今年初我听说他得了重病,可能不久于人世;给他发邮件、寄慰问卡,都没有收到回覆。或许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宁愿独自度过,不愿被外人打扰。3月29日,我正在度假旅行中,忽闻容安澜病逝的消息,深感遗憾与悲伤。回忆过去6年我作为中评社驻华府记者与容安澜打交道的经历,感觉到这位貌似冷峻,面容清矍的“容伯伯”,其实并不高傲和难以接触。相反,在美国的亚洲和台海问题专家中,容安澜是非常温和理性的一位,是“知华派”学者的代表。

  我第一次作为中评社记者采访容安澜是2012年的2月2日。此前在各种场合见过这位大名鼎鼎的台海问题专家,但没有面对面交流过。记得那天傍晚,在华盛顿世界事务委员会的台湾选举研讨会后的招待会上,我主动上前跟他交换名片,做自我介绍。容安澜接过我的名片,淡淡一笑,话很少,让我感觉有些难以接近。由于中评社侧重于报道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此后我在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上多次与容安澜见面,向他提问,会后补充采访,渐渐地混了“脸熟”,也慢慢发现,“容伯伯”其实并不是那么难打交道,关键在于媒体与学者之间有个建立互信的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