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评人物:中史执念 何汉权的唐吉诃德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6-08-14 00:16:53


风采中学校长兼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中评社 黄博宁摄)
  中评社香港8月14日电(记者 黄博宁)在香港,如何汉权这般,有一颗强烈中国心的人,不那么多见。何汉权堪称香港中史科的“中流砥柱”,多年来为恢复该科目在初中的必修地位大声疾呼。他生在澳门,长在香港,以侨生身份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1984年回港掌教鞭至今,现任教育评议会副主席兼风采中学校长。

  何汉权是一代大家钱穆的忠实信徒,《国史大纲》中这句“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的引言,他数次引用。中国古代史辉煌灿烂,近代急转直下,丧权辱国条约不断。然而受到王曾才、李守孔两位近代史前辈影响,从1840年至1945年的这段“痛史”,恰恰是何汉权最感兴趣的章节。

  “最没希望,也最有希望。”他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数到满清灭亡、军阀割据、日本侵华,周边的印度、越南、朝鲜都亡国了,只有中国没有。“在最黑暗的时候都可以生存,说明中华民族坚硬的生命力。”

  何汉权喜欢以历史的宏观思维审视事物。如果以100年作时间单位,近代的“痛史”就只是一个刻度,往前的唐宋元明,前清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足以交卷。往后呢?他引用孙中山“五族共和,国家统一,世界列强要平等待我”的革命遗愿,认为现在国家做得不错,三条几乎都已经实现。

  一周两节 不能妥协的中史

  2002年,特区政府教育局取消了中国历史科的必修地位。在此之前,全港400多所学校,除个别职业学校,中史是中一至中三的必修课程。在此之后,中史“自求多福”——学校可沿袭传统方法独立教授,可合并入人文综合科,可把中西史合并,也可自行编修课本。

  到底有多少学校不教中史?教育局的说法是,独立成科仍然是主流,占到88%,剩下的12%探索其余三种形式。何汉权对此嗤之以鼻,“最惨在2008年,55%的学校没有独立中史,是我们不断呼吁,有些学校也自行拨乱反正。”现在帐面上的数字恢复体面,教育局可以应对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然而“他们不肯认错,也一点都不感激我们。”

  何汉权对中史有一种“执念”,认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在国史,过往负责的教育局官员商人出身,民族感情不够浓烈,对中史的深刻意义掌握不到。“他们认为中史沉闷,提倡多元化,导致身份价值认同出了问题,后患无穷。”确实,从回归的1997年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2008年,港人的国民认同一直不错,那之后就突然就变了天。

  “其中成因复杂,有政治、文化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待国史出现严重失误。”何汉权看来,黄之峰们的出现,中史“仓皇下马”难逃干系。这批人对“中国人”感情淡薄,对国家没有“温情和敬意”,惯用通识科学得的批判眼光看待今天的香港和中国,又受到政客影响,于是“港独”思潮和本土主义越演越烈。所以,恢复中国历史科在初中的必修地位,以及每周两节的授课频率,不可妥协。就好像刮大风,只有底子好,才能抵抗得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