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选举性质变迁与两岸关系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6-03-29 11:41:23


选举结束但对立纷争并未结束
图1:历年选举的两大党得票率
  中评社╱题:选举性质变迁与两岸关系未来 作者:黄清贤(台湾),成功大学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政治学系暨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

  关键性选举是否发生

  选举结果与政治影响的分析中,维持性(Maintaining)选举是指选举结果未改变政党局势与选民认同,偏离性(Deviating)选举则指政党局势与选民认同出现短期暂时性改变;至于关键性(Critical)选举是政党局势与选民认同发生长期永久性变化,通常是政治或经济或社会的重大事件发生、环境条件变化,使得政党认同的选民结构产生转移,造成政党政治与政府政策的永久变化。

  2016年的台湾总统与立法委员大选结果揭晓,一如事前的普遍预测,民进党获胜,国民党败选。其中,民进党的总统得票率56%,国民党的总统得票率只有31%,而亲民党的总统得票率则有近13%;如果将运用既有泛蓝人脉与感性诉求的亲民党,归类于泛蓝政党,则国民党与亲民党合计得票率也只有44%,还是不如民进党;这是否代表泛蓝与泛绿的政党局势长久翻转,台湾的“关键性选举”已然来临?

  同样的,在不分区立法委员的政党得票率,也有类似“关键性选举”意涵。民进党有近44.1%得票率,国民党只有26.9%得票率;加上超过分配立委席次门槛5%的政党,以及超过分配竞选经费门槛3.5%的政党,则还有亲民党的6.5%得票率、时代力量的6.1%得票率、新党的近4.2%得票率。倘若将国民党、亲民党、新党视为泛蓝政党,则合计仅37.6%得票率,仍不如泛绿的民进党与时代力量合计50.2%得票率。

  论及立法院总数113席的政党席次,民进党大举拿下68席,占有60%席次比例;国民党只有35席,仅有近31%的席次比例。若加上归类泛绿阵营的时代力量5席,泛绿政党占有近65%的席次比例;泛蓝阵营即使加上亲民党的3席,也只有近34%的席次比例。

  事实上,如亲民党与国民党的立场常有差异,时代力量与民进党未来也存在竞争关系,就像争取不分区立委选票的零和关系,但民进党在立院席次已单独超过六成,总统、立院过半的首次完全执政;若再加上2014年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攻下22个县市的13个县市,占有近六成席次比例,则可能表示这是民进党凌驾国民党的“关键性选举”。

  由于本文重点在于政党局势与两岸关系,因此将先回顾两岸积极和平发展的2008年迄今,台湾6次大型选举的主要政党,亦即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局势,分析是否有“关键性选举”特质。两大党的历年选举得票率如表1与图1所示。

  (图1:历年选举的两大党得票率)
  (资料来源:依据表1资料绘制)

  2008年当时在野的国民党极其风光,挟着批判民进党八年执政不力、道德瑕疵的优势,在七成六的投票率下,总统选举囊括五成八的近766万票,立委选举得票率过半,在113席更取得近七成二的81席优势。相对的,民进党总统选举只拿近四成二的544万余票,立委席次更只剩下不足二成四的27席。

  但在中央取得总统与立院完全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内部整合不良、听取民意管道不畅,未能实现当时竞选承诺,此后支持度一路下滑。虽然2009年的县市长、县市议员选举,由于国民党还有地方派系、基层组织等优势,尤其议员选举还能大幅领先民进党,可是民进党已开始走出谷底,县市长的得票率逐渐追上国民党。

  到了2010年的直辖市长、直辖市议员选举,普罗大众的生活所得与贫富差距感受不佳,而政府又无法提出有力政策并加以说服,因此国民党除了在地方动员有利的直辖市议员选举勉强获胜外,直辖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落后民进党。

  虽然2012年的总统大选,国民党在民众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信任,加上中国大陆的台商大户力挺、美国军购与免签证等利多支持,维持执政地位;但在七成四的投票率下,总统选举减少到五成一的689万余票获胜,比2008年选举少了76万余票,立委选举得票率也不到五成,席次减少到五成七的64席,“维持性选举”已出现“偏离性选举”迹象。

  可是国民党未掌握选民再度给予总统、立院完全执政的契机,其推出符合市场机制的油电价格双涨、解决财务危机的退休年金改革等,但却又无力进行政策说服,不但造成更多民怨,连泛蓝群众都反感。加上爆发了青年投入的太阳花学运,引发大众更多对于执政绩效的关注,连同先前的都市更新与土地征收等居住正义、白衫军运动等抗争,所有造成贫富阶级对立、违反公平正义的帽子,全都被扣到国民党头上。

  这样的氛围反映在2014年的九合一大选,国民党除了地方性质强烈的县市议员选举还能领先外,直辖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的得票率皆大约平均落后6个百分点。不但失去泛蓝群众较多的台北市长席次,6个直辖市长只拿下1个新北市,16个一般县市长仅拿下5席;国民党在全部22席县市长的既有15席,此次减少9席;至于民进党则从6席大幅增加7席到13席。这样的结果,显示在重大政治事件与选民转移支持下,不只是“偏离性选举”,而且似乎走向“关键性选举”。

  面临2016年大选,国民党继续陷在执政包袱、团结不足、人选争议的泥淖中,加上亲民党运用既有的泛蓝人脉与感性诉求,尤其许多选民将求新求变的希望转向民进党,所以在只有六成六的低投票率下,国民党总统选举还输给民进党300余万票,立委席次比民进党少33席。民进党不但在总统大位再次完成政党轮替,更首度夺下立法院的过半席次,取得完全执政的地位,这种结果让“关键性选举”的意象更加浓厚。

  两党体系是否改变

  2016年是否为“关键性选举”,需视政党认同的选民结构产生转移,造成政党政治与政府政策的重大永久变化。以政党政治而言,前述的政党局势变迁着重于国民党与民进党,乃是因为历年来选举的主要角色都只有两大党;至于这次选举是否出现取代性政党的“关键性选举”,就需进行台湾选举的制度性分析。

  事实上,形成两党体系有其结构性理由,包括机械性因素(Mechanical Factor)、心理性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机械性因素是指单一席次,例如总统、直辖市长、县市长选举,或是例如单一选区立法委员的选举中,由于选区当选名额只有一席,所以未独占鳌头的政党或候选人,自然需要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击败原先占优势的政党或候选人。

  同样的,原先占优势的政党或候选人,也要联合其他力量以维持优势地位;如此持续的合纵连横结果,使较有机会取得过半数选票的政党或是候选人生存,亦即倾向使竞赛场域只剩两个有足够力量的大党存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