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论李登辉的“脱古改新”和“典范转移”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22:56


李登辉的言论引起台湾舆论的挞伐
  中评社╱题:论李登辉的“脱古改新”和“典范转移” 作者:黄光国(台湾),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2015年7月22日李登辉在日本国会议员会馆,以“台湾的典范转移”为题,对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众议员案信夫等人发表演讲,蔡英文的“小英文教基金会”立刻将这篇讲稿挂在其“想想论坛”之上,海内外独派学者也纷纷撰文呼应。

  给蔡英文下指导棋

  李登辉安排这次演讲,正是绿营“反课纲运动”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时反课纲团体动员国、高中学生包围夜宿教育部,部分学生带梯子爬过围墙,闯进大楼,占领部长室;在警方驱赶逮捕时,学生不断高喊:“退回洗脑课纲,捍卫教育尊严”。

  任何人都很清楚:所谓“反课纲”运动,其实是“台湾国”和“中华民国”两种意识型态之争。是时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及十三位绿营执政县市长立刻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教育部应宣布立即撤回争议课纲,继续沿用现行课纲教材,如果马政府仍旧执迷不悟,那么改正争议课纲、让教育摆脱政治的干扰,将会是下一任政府的责任,“我们誓言要扛下这个责任,绝不逃避!”

  如果我们把李登辉的这次演讲放置在当前台湾的时空脉络中来看,他刻意安排这次演讲的用意,很明显是要给蔡英文下“指导棋”,对于民进党未来政治走向有重要的指标作用。

  在这篇演讲里,李登辉自夸:他在总统任内,使“台湾成为亚洲民主国家成功转型的代表,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与骄傲”,但是他认为:“第一次民主改革的成果已经遭遇瓶颈”,所以台湾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民主改革”。他说,他现年九十二岁,能为台湾做事的时间最多只剩五年。“他决定要把余生献给台湾”。他很清楚的表明:台湾要想建立主体性,应该推动的“第二次民主改革”,所谓“典范转移”就是从中国式的“托古改制”到台湾式的“脱古改新”。

  中国式的“托古改制”

  什么是中国式的“托古改制”呢?李登辉说: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都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之中,一个朝代与一个朝代的连结体,就算是新朝代,也只是上一代历史的延长而已。历代皇帝大多忙于巩固权位、开疆拓土和掠夺财富,很少为政治改革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亚洲价值(Asia Value)。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几次政治改革,可惜都失败了。就整个帝王统治过程来看,每个朝代无疑都在玩“托古改制”的把戏。所谓的“托古改制”,其实应该说“托古‘不’改制”比较贴近事实。

  为了要批评由“亚洲价值”所支撑的“托古改制”说,李登辉引述五四时期名作家鲁迅的论点。他说:

  面对这种五千年的封闭帝王政体,鲁迅曾有如下看法:“这是被囚禁在幽灵围墙中,循环演出的戏剧;亦是在古国之中,螺旋前进的无聊表演”。“中国人不只‘争乱不为首谋’、‘祸患不为元凶’,而且还是‘幸福不为先达’。所以,所有事情都没有办法进行改革,没有人愿意扮演先驱者与开创者角色”,我认为鲁迅的观察相当精辟。

  “五四意识型态”

  鲁迅的论点反映出五四时期盛行于中国学术界的意识型态。中国自中英鸦片战争(1839-1842)之后,便陷入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之中,开启了长达百年的“羞辱的世纪”(century of humiliation)。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信心全失,认为自己一切不如人。此后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使中国的知识社群根本无法定下心来,细心吸纳西方文明,反倒凝铸出影响久远的“五四意识型态”。

  自从严复将赫胥利的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翻译成《天演论》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思想深入人心,许多知识分子纷纷主张向欧美学习他们所想像的救国之道。1905年,清廷宣布废止科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政治动乱,康有为认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揆凌夷,法守败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因此发起孔教运动,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人人祭孔,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

  “中西文化对立”论

  然而,他的主张却引起反对帝制人士的强烈批判。陈独秀呼应梁启超的“儒教非教说”,公开宣称:“吾国非宗教国,吾国人非印度、犹太人,宗教信仰心,由来薄弱”。

  袁世凯称帝失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1918)为了彻底否定清末以来的“中体西用”论,刻意提出他独树一帜的“中西文化对立”论:“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