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日电/据东方网评论,这次中秋节是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消费逐渐回暖后的重要传统佳节,不少消费者和企业提前许久采购和定制礼盒月饼,用专属节日的“通货”走亲访友、维系客户关系。然而,记者在中秋节前调查发现,随着“人情月饼”越来越多,“买太多、送不完、吃不掉”的月饼让不少人承受着“甜蜜负担”,成为浪费环节不可小视的一部分。
常常听到不少人这样的感叹:“每年中秋节,家里的月饼都吃不完,有单位发的、朋友送的、晚辈孝敬的。通常,我们家里只留下一两盒,其他的也去送人,但送来送去,家里的月饼却总不见少,因为大家都互相送,最后就又送回来了。”
面对“人情月饼”很多人都犯愁:单位里发月饼,小辈们送月饼,亲戚们给月饼,邻居们派月饼。一到中秋节,家里的月饼就泛滥成灾。
为了纾解月饼泛滥成灾现象,不少市民的做法是:将家里的月饼礼盒,留下一两盒自己吃,剩余的月饼拿出去走亲访友,转手送给亲戚朋友。不过,月饼依然在家里泛滥着。这是因为,把月饼“转手送人”的“发明创造”不是“个人专利”。所有市民都有相同想法。结果是,“转手送人”之后,家里的月饼并不见减少。
倒不是说月饼这种传统食品不是美味。但是再好吃的美味,也不能过量。月饼本身就是高脂肪、高糖量的食品,不适合多吃。然而,眼下的月饼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吃的功能”变成了无休无止的“人情功能”。花花绿绿的包装就是功能的异化,商家想的是如何包装更美,而不是如何更加健康。
当然,月饼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联络感情。但是,月饼最本真的功能就应该是“吃的功能”,如果极端到“情感功能”、“送礼功能”、“形式功能”、“买卖功能”,则会让月饼变了味儿,最后成为甜蜜的负担。正如很多市民说的那样:吃不了没有办法,只能赶在中秋节之前“处理”,低价卖给月饼“黄牛”。如此看来,月饼这种产品也确实需要实现供给侧“改革”了。
送月饼的人愁,收月饼的人愁,吃月饼的人也愁。很多时候,人情月饼由于承载了过于沉重的礼品功能,悄然变味。“月饼的神秘旅程”淡化了月饼的功能。月饼市场,不该只是一场“中秋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