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数字治理实战暴露三大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20-04-15 15:06:39


“智慧村务”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图片来源:徐昱)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据半月谈报道,面对汹汹疫情,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WIFI指纹等技术综合运用的精准防控,在确保严控疫情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对社会经济、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但此次抗疫大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数字治理进一步发挥效力、释放潜力,值得城市管理者深入思考和实践。
  数字治理表现难如人意

  为提升数字治理能力,近年来各地加大了智慧城市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以数字政务为代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数字政务已覆盖我国422个城市,涵盖1000多项服务,累计服务民众达9亿人次。

  但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防疫期间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并不智能,政务服务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弱,涉及城市管理、服务的智能化体验更是糟糕。

  疫情发生后,东部某城市开通了在线口罩免费申领服务,应该说,这本是一项人性化的便民服务,实际效果却难如人意。

  该市市民张女士表示,为了抢口罩自己守着点紧盯手机,但是刚开始两次登录,系统都显示错误。“连续抢了三四天,一开始始终登录不上,没过两分钟口罩又领光了,感觉根本抢不到。”

  与此同时,智能管理末端许多基层干部也表示科技对工作支撑力有限,对许多并不智能的应用叫苦不迭。

  在东部省份某小区,由于防控疫情,小区出入进行管理,居民填写相关信息后,发放纸质出入证明或者通行卡。填表、检查身份证、房产证、发出入卡……半月谈记者看到,不少群众排起长队等待办理、领取证明。居民手中的纸质证明和门口新设立的人脸识别门禁形成鲜明对比。

  受访社区工作者普遍表示,由于前期住户信息搜集不准确,加上目前工作人员手机端App没有相应数据录入模块,不得不采用填表这样的老办法。

  实际上,在大数据精准定位人群后,许多村庄、社区,基层干部还是不得不启用“土办法”,例如对居家隔离户只能采取24小时轮班“盯梢”,传递信息还是得靠打电话、“扫楼”。

  “因为有些应用模块是固定的,平时上报的信息选项没有体温这样的选项。”一名基层干部说,“下指令可以通过短信等,但反馈就困难了。个人信息、体温等填写都是靠人工手写,整理完了再录入电脑,最后通过邮箱等手段上报。”

  此外,一些地区一线工作人员表示,政务信息化后,数据孤岛却依然存在:“各部门数据不打通,只能多头上报”“信息化反而增加了一道信息录入的工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