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2-04 00:09:53


 
  (二)两岸文字差异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影响 

  两岸文字最大的差异在于台湾一直沿用传统的繁体字,岛内称之正体字;而大陆根据实际运用所需,经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对部分繁体字、异体字规范简化后,实行简化字。除此之外,由于两岸长期分离,各自形成不少词同意异或意同词异的词汇;外语,尤其是英语翻译后,形成与大陆音同词异的新词汇类。

  对于第一种词同意异的词汇,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类褒贬各异的词汇。如“检讨”一词在大陆是贬义词,而在岛内是中性词,即“总结”。对于第二种意同词异的词汇,在科技用语以及英译中的词汇中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两岸的科技用语,原有80%的为意同词异的词汇。现经30多年的彼此文化交流,已减少到仅20%左右。由此看来,两岸文化交流,是减少两岸文字差异的最佳途径。

  三、破解文化交流的思想障碍

  众所周知,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同胞之间情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年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在此领域滋生的种种思维障碍,潜移默化地阻碍了双方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

  思维障碍之一: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两岸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根本对立、无法克服的。

  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以及陆、台各处特殊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两岸文化存在各种差异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两岸具有共同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拥有100多年历受西方文化冲击却“摧而不毁”的共同命运。就凭着这两点,我们就应该进行文化对话、文化交流,一起讨论如何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承认大陆和台湾之间现实文化状况有差异,但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换一个角度来思维,这是正常的好现象。如果地球上全人类永远都是一个样子,一个调子,一个看法,那世界就由一个人构成算了。只有不同意见的切磋才有火花,才有灵感,有刺激与反刺激才能进步。两岸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差异,还是社会生活上的差异,不过是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互相隔绝、各自坚持,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对话、交流的障碍。

  曾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过这样一番话,她认为自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两岸的差别就开始逐渐加大。而要消弭差别,需要“尽最大努力地让可能对你有误会、有敌意、有立场的对方认识真正的你”。她指出,中国大陆是一个强国,并且正在经历着大国崛起。“强者要有强者的责任,第一个伸出手的永远应该是强者”。敢讲实话的龙应台所讲的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有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有差异,却“鸵鸟埋首”,不承认或视而不见差异。而要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惟一可行的是强者始终要主动出击,让对方瞭解自己,并有责任向对方第一个伸出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主动去做,需要进一步去细化、深化。

  思维障碍之二:文化交流可有可无,充其量只是政治的陪衬、垫石。

  这种思维障碍对当今文化交流伤害很大,因为是可有可无,文化交流似乎无足轻重,无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实从“文化”与“政治”这两者的定义出发,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社会,“政治”更多指的是政权与治权、当局对当局的因应之道;而“文化”则多指向民间,体现的是民众的普通、日常生活。在岛内有很多貌似“政治”的元素,细细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含有“文化”元素。譬如大陆对台湾的政治研究中,最重视对“总统”选情的分析,极为关注选举中哪些人会当选、哪些人会落选。不厌其烦地对选前繁琐的民调数据一一进行筛选分析,选后第一时间忙着对选民的选票进行分类统计。这些工作充其量只能摸清选举的结果“是什么”,却不能回答“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以及针对这种结局该“如何做”。其实如此耗费巨大精力仍流于表象的所谓研究成果,对决策部门、主管部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要想真正弄清楚“是什么”的表象背后的“为什么”及“如何做”,那就得认认真真、彻彻底底地从岛内的历史、人文,乃至于宗教、习俗、族氏、地域等诸方面着手,才能寻求、探究、挖掘出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历史、人文、宗教、习俗、族氏、地域等当属“文化”范畴。这就是要藉助“文化”,来研究“政治”。任何“政治”的突破、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文化”的全力支撑和铺垫,偏颇两者的对应关系必将受到现实的严惩。

  思维障碍之三:现今岛内弥漫着民进党当局极力捏造、散布的一种莫名的文化恐惧,担心两岸文化交流会冲击,甚至摧毁台湾的本土文化。

  台湾绿媒曾一再声称,两岸文化交流的必然后果是大陆以厚实的资金源、强大的影响力同化、感染,乃至消灭台湾本土文化。

  这些莫名的捏造从根本上混淆了同根文化互补互强的逻辑关系。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一体多元”。“一体”体现在她具有共同、相对稳定的文化核心;而“多元”则表现为多种形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华文化不但是由几十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合、汇聚而成,而且因地域不同而显现出文化差异。既然是“一体多元”,何来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大陆文化去冲击,甚至扼杀同属中华文化另一分支——台湾文化的可能,更何况多元的台湾文化的本身就浓聚了中华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以及神州大地的区域文化。

  四、两岸文化交流新思维

  (一)掌握一条主线,坚持“九二共识”不动摇

  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二)高举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旗,两岸携手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再证实一个真理:文化落后,经济亦必然落后;文化复兴,经济也有望复兴。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文化同时又是经济复兴的启明星。落后的文化拖累经济的例子举不胜举。而文化一旦启动,先行复兴,可为经济的复兴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思想环境、社会环境。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绝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文化复兴,与义大利的文艺复兴相比,有相似之处,又大大高于后者。文化领域的“中国梦”不是复古,回归从前,而是要在弘扬中华文化灿烂文明的同时,与当今乃至与未来的世界新潮接轨,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有望跻身于世界文明前列。为此两岸同胞必须抛弃疑虑,实现强强联合,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双方携手在体育、美术、影视、歌舞、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创造出更多的“海峡组合”,要像英国的哈利波特、韩国的骑马舞那样,攀越国际市场的“崇山峻岭”,最终成为震撼全球的世界顶尖名牌。

  (三)两岸文化交流必须坚持走青年、亲民、市场化的路线

  青年是两岸的未来,文化交流必须想青年所想,离开了青年,必将一事无成。文化的传播一定是建筑在市场化的通道上,做必要的商业性推广最为有效。如果你净送戏票给别人,免费请人家来看,人家也许都不看。因为在岛内从未有过这种传播模式,免费看白戏,要么是广告,要么是宣传、统战。文化软实力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最柔软,最亲和,最不需要设防。大陆团组赴台交流中华文化,要让台湾民众觉得非常值得亲近,值得尊重,值得学习。亲和力越强,强到人家对你根本就不设防,还抢着欢迎你来,这样的文化才更具有魅力。

  亲民、基层的文化交流,要懂得如何讲故事,要学会怎样讲故事,要讲得生动、鲜活、吸引人,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能手。中华文化,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不管是何种表现形式,其实都是在讲着一个一个故事。讲故事不仅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办法,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如何讲好文化领域的故事,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你的话题要让人家能够欣然接受,要有共同的价值所在。从大陆文化中提炼出一些能为台湾文化所接受的议题,才能深入台湾民心。其次,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学会包容、宽容、忍让。只有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才能包容岛内各种合理、多元的文化元素,并巧妙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台湾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中去。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2月号,总第312期,P48-52)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