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时:中共十八大闭幕 台湾真挑战开始
http://www.CRNTT.com   2012-11-16 08:10:08


  中评社台北11月16日电/中共十八大一中全会昨日登场,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中共党章列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共领导当局,将运用经济发展绩效,强化巩固政治社会基础,同时,积极发挥其经济资源影响力,做为布局国际战略筹码,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和国际多边组织与论坛中,主动发挥领导角色与功能。 

  此外,习近平公开强调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容纳中美两国,未来十年间,中国与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将继续维持“竞合关系”,但是,对于美国方面意图牵制,或延缓中国取得亚太领导地位的相关策略措施,也将保持高度警觉并准备应对能量。 

  中国时报今天社论说,基本上,习近平为巩固中共政权,达成其国家发展目标,一方面采取强化大陆内部经济军事实力的积极作为;同时,也在外交策略上,运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建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此外,习近平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措施,是运用“军事安全与经贸利益并进”的策略,透过军事安全合作、经贸双赢格局的安排,采取双边和多边互动架构,逐步展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主导地位。 

  一九七八年底邓小平提出经济改革开放时表示,目前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中国应把握战略机遇期,全力发展经济;不过,邓小平也同时强调到二○二○年时,中美将出现战略利益竞逐的矛盾,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将升高,必须提防引爆军事冲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Robert W. Fogel)认为,中国从二○○○年时的穷国,正蜕变为二○四○年的超级富国,虽然届时人均财富仍低于美国,但中国的GDP将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远超过美国所占的百分之十四和欧盟的百分之五;《华尔街日报》更进一步指出,这场正在改变世界的经济战,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显然要比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更占上风,而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正重新洗牌。 

  根据中美日战略圈的主流意见认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竞逐的场域;虽然双方都不断强调要加强军事交流合作,以共同处理重大的区域性与全球性议题,但是,从近期以来的经贸纠纷、美国拒绝取消对大陆高科技出口管制,以及各项军事演习对峙迹象显示,中美之间的战略竞逐矛盾有升温趋势,而这也反映出双方持续互疑。习近平在九月间取消会见希拉里,即是一种对美国战略猜疑的表态。 

  两岸关系在中美战略猜疑升温的格局下,已面临变数复杂化的新挑战。首先,美国在亚太地区祭出“战略再平衡”的“空海一体战”构想,并积极强化美、日、澳军事同盟能量,挑明针对中国,而台湾若明确决定纳入美国的规画布局,则两岸关系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良性互动局面?其次,当中国大陆持续进步,经济军事能量增强,国际地位愈来愈高的同时,台湾除了要减少内斗内耗伤害,还要提出因应来自中共与国际新挑战的对策,否则台湾将可能被边缘化成为输家;其三,南海地区的岛屿主权争议将持续延烧,越南针对台湾管辖的太平岛,已经拟定夺岛计划,一旦越南对太平岛采取军事行动,大陆和台湾都将会有军事反应;倘若共军以优势军力打败越南,并顺势占领太平岛,届时,两岸关系还能维持良性互动吗? 

  最后,台湾朝野政党一直无法凝聚应对中共的共识,同时,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虽强调,要确保两岸关系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习近平将对台采取“怀柔与强硬手段交织运用”的策略,并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措施,为未来和平消化台湾,构筑深广的下层结构,并直接冲击台湾朝野政治精英的权力基础,试问台湾政治人物将如何接招? 

  整体而言,胡锦涛处理台湾问题的核心思维是,事缓则圜、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要大陆把经济搞好,台湾问题自然解决。但是,随着中共十八大权力换届交班,两岸关系若要良性发展,首先必须面对中美竞合关系变化。习近平的核心策士指出,台湾问题虽因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缓和,但如果久拖不决,将给大陆周边安全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台湾问题将继续是国际势力对中国防范、牵制的藉口和手段,中国威胁论、美日扩大安保条约适用范围,计划建立亚太飞弹防御体系,都以台湾做为支持理由;此外,台湾问题的存在,就意味着台湾有被分裂出去的危险,此始终牵扯着中国政府的精力和资源。 

  两岸关系的发展从过去的壁垒分治,到现在的和缓良性互动,确实得来不易,殊值双方善自珍惜。只是,随着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逐升温,而且东海钓鱼台、南海诸岛领土主权争议继续延烧,以及台湾朝野政党路线分歧不减反增等情况涌现,让亚太各国战略圈人士闻到一股令人不安的氛围。倘若中美两国不能发挥和平相处、共荣亚太的大智慧,并运用影响力有效克制躁动因素,亚太局部冲突的发火点恐将会相继引爆,届时,马总统“亲美、和陆、友日”的平衡策略,不无可能从美中左右逢源高招,沦入进退两难困境。


    相关专题: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