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吴振奋:题红丝砚
http://www.CRNTT.com   2017-05-20 00:03:46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吴振奋:题红丝砚  

  作者 吴振奋 福建泉州 企业管理 

  何谓妙联堪绝对, 
  青州奇石备推崇; 
  可怜烟锁池塘柳, 
  难得砚藏精气虹。 

  作者注:1. “烟锁池塘柳”之出处和典故:此联为乾隆一次亲临江南科考,两名举子不分上下,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一见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只好悻悻而去。乾隆于是御点先走的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确实此联可称绝对,上联五字,嵌“火、金、水、土、木”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一个幽静的池塘,周围绿柳环绕,一层层烟雾将其深深的笼罩,这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若干年后,终于有人对了下联:“炮镇海城楼。”单从字面上看,也是以五行为偏旁的,但意境与上联却差得太远了,只是勉为其对罢了。后来还有人前赴后继的续对:灯深村寺钟。茶烹凿壁泉。这两副下联,意境稍好,但五行偏旁的位置又不吻合,还待有识之士来续对。问题是“五行”为何非得对“五行”不可呢?对诸如“五颜六色”、“五脏六腑”、“五花八门”、“五湖四海”及“一仆二主”、“一国两制”等等类型的“五字联”难道就不行吗?对此确实值得商榷,作者在此试以“七彩”对“五行”斗胆抛砖引玉,意图开拓创新! 
  
   2. “红丝砚”之简介:唐代的柳公权在他的[砚论] 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宋代诸家多有论述;苏易简[文房四谱] 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唐询在知青州任时曾亲率石工以厚资勉其行,得方四五寸者二,其[砚录] 曰:…. 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亟命裁而为砚,以墨试之,其异乎他石有三;他石不过取其温润滑莹,此乃渍之以水,而有滋液出于其间,以手磨拭之,久粘着如膏,一也;他石与墨色相发,不过以其体质坚美,此乃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若纯漆,二也;他石用讫,甚者不过顷刻,其次止终食之间,墨即干矣。此若复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著于匣中,有如雨露三也。….. 自得兹石,而端歙皆置于衍中不复视也。红丝石其外有表皮,或白或赤,纹如林木之状,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若黄红相杂而不成纹此其下也。纹之美者,则有凝转连接团圆,方二三寸而其丝凡十余重,或如山石尖峰,或如禽鱼云霞花卉,纹彩不一,资质润美。…. 凡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淄州金雀山石五,淄州青金石六,万州悬金崖石七,戎泸试金石八,青州紫金石九,吉州永福县石十,登州驼基岛石十一。欧阳修的[砚谱]、蔡襄、王辟之、米芾[砚史]、杜绾的[云林石谱] 、李之彦[砚谱]、高似孙[砚笺]、都记述。苏轼在[东坡集]、[东坡志林] 分别说;红丝砚发墨谓胜端则过。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砚为甲。或云;“堪作骰盆,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许尔。 

   3. “精气虹”的由来: “诸公豹已留皮,黄土泰山真并重。 精气虹常贯日,白衣易水至今寒”系刘熙众为滦州起义诸烈士题书的挽联,后题刻于泰山革命烈士祠旁的一块(长为180厘米、宽为56厘米)的摩崖上。黄老道家创造的“精气”学说在战国中晚期有巨大的影响,古典中医理论也正是通过借用“精气”这样一个概念才得以展开。《灵柩 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据学者考证,其中的“ 德” 实即天之“精气” 。另外,《黄帝内经》中强调精气依靠形体、血液,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应该说也是古代医家对“ 精气” 说的崭新理解。可以这样说,黄老道家之“精气”说,是中医经典文献如《黄帝内经》之本体观念、养生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精气虹”显然是对“精气神”之形象描写,如气势如虹、气贯长虹等!本文借指“红丝砚”之神采飞扬、光彩夺目、清风正气…… 不管是“丹青山水,骚人墨客、诗情画意”皆离不开此物也。 

  4. “砚藏精气虹”引申义:砚字为石旁,代表金石书画;藏字为草头,虹字为虫旁,一起代表草木虫鱼;“精气”除了上述之解释之外,精可以化生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气不断地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生命活动。因此,精是生命之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总体表现,它的产生离不开精这一基本物质。其实,“三才”天地人,而除了最为天下贵的人之外,天地之间之“精气虹”代表万物之运动形势。总之,世界包罗万象,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吴振奋)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