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观察:香港旅游业复苏的最大阻碍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20-03-20 00:15:10


香港市民于去年八月发起反暴力游行。(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3月20日电(记者 沈而忱)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7日上午宣布,除了内地、澳门和台湾,向全球发布红色外游警示,保安局的网站显示,“因应全球各地的冠状病毒病疫情变化急剧,政府强烈呼吁市民应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游计划”。另一方面,所有入境香港人士,均需接受14天的强制检疫或医学观察。表面上看,此二措施再次重击了香港旅游业;其实,旅游业早已一池死水,正所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旅游届立法会议员姚思荣就表示,业界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亦没有任何寄望,只能接受现实。

  确实,香港的旅游业早已处于谷底。三月初,姚思荣接受记者专访时便指出了香港旅游业的惨象,“去年7月份开始,旅客数量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内地旅客;到了去年12月份,跌幅已经达到50%。由于12月香港相对平静,不少从业者寄望1月份以及接下来的春节假期,入境旅客数量能够有个反弹。但到了春节的前两天(1月23日),受疫情影响,入境限制开始逐步实施,目前的旅游市场,可以说是2003年SARS以后最严峻的情况。”

  笔者认为,疫情虽然使得香港的旅游业陷入寒冬,但它的影响终究是短期的。一旦疫情结束,大家恢复了出游意愿和消费信心,旅游市场能够逐步恢复;但必须指出的是,香港旅游业“降温”,是在反修例运动开始之际;换句话说,社会事件及其带来的暴力才是对旅游业造成长期伤害的因素。

  “安全城市”、“好客之都”、“国际都市”一向是香港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去年六月开始的社会运动中,这些招牌都蒙上了暴力的灰尘。由于纵火、堵路、破坏事件频发,游客觉得香港既不安全,也不好客;加之时有歧视、伤害内地游客的事件,难免让人深感香港排外,连以往引以为傲的“包容”、“尊重”、“开放”精神也被丢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