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生命至上 港府要承担“抗疫主体责任”
http://www.CRNTT.com   2022-03-07 10:47:17


  中评社香港3月7日电/选委会委员、中国侨联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今天撰文表示:香港的疫情无疑是到了“最吃紧”的关键时刻,亦是处于与病毒对抗的胶着对垒的危险阶段:一方面是连续数天确诊破五万,日日刷新高,但由于检测速度和上报效率的不及时,这些数据只能是一个感染个案的“初步估值”。另一方面,即便内地和中央政府源源不断地在人手、生活物资、药品检测以及建立防控硬件方面处处紧急驰援,慷慨无私为香港解燃眉之急,但由于香港疫情宛如“决堤洪水”,有效救助机制的不足和面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警惕性不高而致各项危机处理决策的滞后,造成了抗疫的手段和政策虽有决心和力度,但在落地实践方面始终有“隔靴搔痒”之状,这使得民众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效遏制疫情的转折点,更使抗疫出现了虽有同心,但力出不同的“乱序现象”。

  本港防疫抗疫决策体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有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对现有医疗资源的非科学化管理和非优化利用,这导致了“生命至上”的原则无法在抗疫反击战中得到鲜明体现,也同时阻碍了社会多层次多维度的抗疫力量的聚拢,使得防控本身无法精准化,协作化,使得部分不怀好意的猜疑和蛊惑人心的谣言 “风声四起”,兴风作浪。换言之,香港抗疫的主要困境看似来自于“先天不足”的客观环境,实则是管治层的主观惯性思维所致。

  对抗新冠,无非一是救治确诊者,人命为重;二是切断传播链,精准防疫。如今香港确诊人数日日爆表,无论放在哪个同样规模大小的城市,都会使得当地医疗设施和资源倍感压力。救人就是跟病毒赛跑,跟死神较劲。面对如今的感染现状,政府的医疗体系首先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救重扶轻,尽快厘清医疗服务乱象。公立医院必须让老弱病残的危重病人优先得到及时的救治,要让重病的患者先坐上救治的“摆渡船”,实现有的放矢,精准化提升救治率,降低死亡率。2月26日,消防处处长梁伟雄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数百名消防处救护人员确诊,如今的救护服务非常严峻,救护车流转情况急降,万不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来处理救护车召唤的请求。

  其次,普通的或者是轻症的乃至无症状感染者应该被及时送入方舱医院和隔离点,避免他们成为新的传染源头。而疑似确诊或具有家庭隔离和治疗条件的患者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依靠自身能力完成自隔自救自治。在如今感染肆虐的恶劣条件下,能自我救治就是帮助香港社会减轻一份负担,能自我防护就是给周围的人群多一份保障,能让更需要的人坐得上救护车,就是使得防控的资源得到更进一步的精准投放。关键时刻,基层同乡社团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抗疫之中,除了必要物资发放和慰问关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同乡为纽带的互救互助社群。以笔者所在安徽联谊总会为例,在第五波疫情的伊始,总会便采购了大量紧缺物资如连花清瘟和自测包,48小时内送到乡亲手中,以解乡友的燃眉之急,很好地解决了乡友的担忧与急救之需。随后,我们建立了微信抗疫互助群,邀请了安徽省港区政协委员黄杰中医师和张汉明医生入群提供义诊,为确诊和疑似确诊的乡友及家庭成员提供救治经验和防护建议。网上云义诊的服务起到了互通病情,了解病因,稳定情绪的良好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康复信心。更重要的是,总会根据“就近资源,结对帮助”原则,我们对会员信息进行配对,分批次组织义工开展互助行为,为居家隔离自治或行动受限制的乡友提供生活支持,实现抗疫物资精准、切实有效发放。

  此外,香港抗疫政策的制定也需要精准多维。一方面,香港控制疫情需要有时间上的“纵深感”。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曾指出,内地抗疫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精准防控”——“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及管理密切接触者、划定疫区及疫点范围、开展临床救治,并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但对香港而言,既无法追踪患者的过去行踪和密接人员,在当下救治病人方面管理混乱,就更不要提未来几周所要进行的“全民检测”计划和“禁足”安排了。关于强制全民检测,如何检,要不要禁足,如何禁足,禁足期间基本的物资保障和生活供给要如何维持——对于这些细节,港府相关人员说话一天一个样,老百姓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促使了部分市民“轻信”了谣言。一窝蜂地蹲守超市抢购。这样看来,政府在“精准抗疫”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失策失职,不仅没有做到追溯源头,救治有方,更不要提制定缜密严谨的抗疫计划,这使得抗疫本身不仅理念模糊,甚至还常常出现被疫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抗疫现象。

  另一方面,香港抗疫的体系要形成多维互动,团结一致的空间脉络。港府要承担“主体责任”,必须要发挥组织、统筹和领导的核心作用。其第一步就不应该让拿着高薪的公务员居家办公,他们应“身先士卒”,成为香港抗疫前线的一员,勇挑重担,敢于当担,甚至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第五波疫情没有爆表的时候,公务员居家办公为的是出于防治目的,减少人流接触。但是,如今的疫情是给香港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着内地风尘仆仆,不计回报的医护人员和专家,在面对香港防控人手紧缺的情况下,特区政府的公务员有什么理由在香港危机的时刻还在“居家办公”?公务员的抗疫“缺席”必然会造成市民的不良观感,进一步影响港府的公信力。此外,各区议员、各乡事委员会以及社区服务主任应主动出击,形成“责任包乾本区,服务街坊”的态势。同乡社团则要安抚服务乡友,精准施援,守望相助,成为政府抗疫的帮手与补充。管治层和同乡基屋社团里应外合,形成多维度的防控网络,建构及时的沟通平台,让物资和救治精准到位,使得抗疫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率。

  香港疫情越是严重,越是吃紧的时候,就要越有勇克“难啃山头”的心态和姿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央搭桥送物资,南下送人力,但这场必须要打赢的生命之战,不知港府是否看得清“天道人心”,走得好这条“艰难之路”,攻得下这场与死神竞争的“黑暗之垒”?

  作者为安徽省政协委员,来源点新闻。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