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印度的国企改革,怎么成了“老大难”?
http://www.CRNTT.com   2020-01-13 13:53:04


 

  通过扶持国有企业,印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也带来过度垄断、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压制私营企业发展、削弱市场竞争等问题。一些印度国企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经营欠佳而亏损严重、濒临倒闭。印度政府1985年曾颁布专门的《病态工业企业法》规定:注册超过7年,其后累计亏损超过其总资本净值的相关企业为“病态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拉·甘地政府曾整顿过国企,但力度很小。1986年,印度政府尝试同4家国企签署谅解备忘录,确定企业“五年经营目标”,以此加强对其的监管和考核,但没有涉及国企的产权改革。

  可以说,莫迪政府想要做的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1991年,印度236家国企中有109家亏损,而这些国企的资本中1/3来自财政拨款。印度政府考虑开启国企私有化进程,出售国有资产来弥补财政赤字。印度经济学家用“减资”来指代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的小部分股份但仍保持对企业控制权的做法。用这个中性词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减少民众对私有化的反感和担心。自1991年开始,政府每年都会设立出售国企收入的目标,但30年里只有几个年份完成预期目标。

  为保证减资,1996年印度中央政府成立减资委员会,2000年印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减资部”。尽管印度政府1997年7月颁布的《新产业政策》把禁止私企进入的战略性行业从17个减少到8个,但政府只选定40家国企向投资者出售不超过20%的股份,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场对这种纯属甩包袱的国企减资反应冷淡。1998年印度人民党为主的中右执政联盟上台后,国企改革力度开始加大,印度政府宣布战略性行业减少到3个,仅包括国防、核能和铁路运输。政府必须在战略性行业实行多数控股,但可以把非战略性行业国企中的所有权减少到26%。“私有化”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印度政府文件中。2004年,国大党上台后,印度国企私有化步伐再次慢下来,改革重点转向扶持盈利的大型国企。一晃十年,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又准备加快私有化步伐。

  印度一些舆论认为,真正影响印度国企改革进程的是印度政治生态。尽管印度社会基本认同国企改革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在如何改革上分歧很大。对国企改革的态度也就成为政党争夺选民的重要手段。国大党一直以重视民生的形象示人,强调国企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重要作用,担心私有化会损害公众利益。因此国大党主张小步走,希望只出售国有资产以改善财政,而不愿意放弃经营国企控制权。印度人民党则强调国企效率低下拖累经济增长,因此主张更彻底的私有化改革,以根本改善国企的经营状况。改革的目标受政府更替的影响很大,在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之间反覆摇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