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日本毗沙门天雕像与中国文化渊源
http://www.CRNTT.com   2020-04-14 12:14:17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军和于阗在西域共同对抗吐蕃(位于今西藏青海)军队的入侵,留下了一个神话故事:毗沙门天在城市将要被攻破时突然显灵,身披金甲,左手托塔,右手持戟,帮助唐军击退吐蕃。此后毗沙门天作为军神,在唐朝广为流行,人们管他叫“兜跋(吐蕃)毗沙门天”。安史之乱后,各地都开始在城墙和城门上供奉毗沙门天。唐宪宗在位时,毗沙门天成了皇帝尊崇的“护国神灵”,举国上下到处供奉,所以在从唐代晚期到宋代的石窟里,经常可以看到毗沙门天。然而到了元代以后,毗沙门天逐渐被道教吸收,成了托塔天王,毗沙门天这个名字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在唐朝最信仰毗沙门天的时候,日本正在学习唐朝,于是也把这些文化带回了日本并延续至今,现在日本民间的“七福神”里有一个就是毗沙门天。当时日本还从唐朝带回了一尊精美的木雕“兜跋毗沙门天立像”,供奉在首都平安京(今京都)的正门“罗城门”上。罗城门于980年倒塌,这尊雕像被抢救下来,在京都东寺保存至今,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兜跋毗沙门天立像高1.9米,身披金甲,左手托塔,右手持戟,脚下踏着两个小鬼,两个小鬼中间是地天女。雕像的材质原来以为是河南的魏氏樱桃木,2019年测出是楠木雕的,日本没有中国的楠木(日语里的楠木是樟木),所以确认是唐朝中后期的作品。神像的手持物可以取下,原物被偷了,现在是按照原样修补的。神像头戴鸟纹高冠,眼瞳嵌着黑石,眼神看向左下方,嘴唇微张,能看到一点牙,眉目间神态生动,仿佛正要出征迎敌。这尊毗沙门天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世界上保存最好且最精美的唐代木雕。

  奈良国立博物馆的《毗沙门天》特展上有三十余尊毗沙门天像,除了这尊唐代的兜跋毗沙门天立像之外,其他都是日本的。日本早期的毗沙门天像全都是在模仿唐朝,例如东寺保存的兜跋毗沙门天立像在日本有好几个早期仿制品。特展上有几尊八至九世纪的毗沙门天像,虽然是在日本制作的,但是依然能看出唐代样式。例如有一尊爱媛县如法寺的毗沙门天立像,木心干漆造,工艺风格和奈良唐招提寺的佛像颇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八世纪中期中国江南地区的佛像风貌。唐代的木雕毗沙门天像,在中国已经看不到了,日本也只留下一尊完好的,所以这几尊仿唐的毗沙门天像成了见证时代的文物,格外珍贵。

  日本学习中国,主要是在唐宋时期,所以明清时期的托塔天王和哪咤崇拜并没有传入日本,但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原样保留了中国唐代的毗沙门天文化并传承至今,此次的《毗沙门天》特展,就是对相关文物的一次系统梳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