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聚焦四大发力点 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http://www.CRNTT.com   2020-02-16 09:32:05


中国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虽然具备工业总量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需求前景广、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
  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链现代化”一词首次进入人们视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国际竞争加剧、国内部分制造业产业链外迁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央做出这一决策部署,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很强的针对性,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文章表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高度关联,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没有产业基础高级化,就没有产业链现代化。因此,应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制约因素、对策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把准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

  文章分析,产业链是指产品生产全过程依据前后向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的链条,包括从研发设计、原料加工、中间品生产、制成品组装到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与产业链高度相关的术语是供应链和价值链,三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产业链侧重描述生产链条的技术经济关系,供应链强调市场主体因供需关系形成的链条,价值链主要反映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分配。

  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特殊语境下的术语,至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它是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组织模式和经营理念于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使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今世界,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和产业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产业链的竞争,即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当前,中国虽然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并不牢固,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减弱,亟需通过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重塑中国产业竞争新优势,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基于当前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标建设制造强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链现代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产业链完整性。产业链完整性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组装和低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外转移,产业链完整性受到威胁,如任其发展,势必会削弱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千方百计保住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二是供应链安全性。供应链安全性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链应对外部“断供”的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维护供应链的安全性。三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产业基础能力犹如地基,决定着一个国家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虽然中国产业规模很大,但产业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严重受制于人,必须提升中国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四基”水平,打牢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四是价值链高端化。价值链高端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目标。中国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投资出口驱动,随着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外部需求变化,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亟需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进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分配。

  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面临几大挑战

  文章认为,中国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虽然具备工业总量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需求前景广、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成本高企不利于保持中国成本导向型产业链完整性。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人工、土地、资金、能源、物流等综合成本快速上升,不仅远高于对中国低端制造业构成替代的越南、印度等国家,与推动制造业回流的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本差距也在缩小。受此影响,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工企业和加工组装环节陆续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迁移,同时部分在华从事加工制造的外资企业也开始迁往美国。从事下游终端产品生产的代工企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其迁移往往会带动上游和配套企业的跟进转移,对中国保持成本导向型产业链完整性及竞争优势带来重大挑战。

  二是协同创新不足制约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升遵循“木桶”理论,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影响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产业链创新方面亦如此。目前,中国很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够紧密、协同研发动力不足,各领域科技创新活动分散封闭“孤岛现象”突出,存在碎片化问题,尚未形成协同联动、共赢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企业在产品和工艺方面选择独立创新的比例远远大于合作创新,企业间交流合作不足、各自为战。在共性技术攻关方面,虽然中国已建立140余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但只有一些联盟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发挥作用较为有限。在要素协同方面,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联动不够紧密,技术、人才、资金对产业链水平提升支撑不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