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并持续增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发各领域、各行业的业务形态变革和产业结构重构,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数字经济为经济领域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为我们把握数字变革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经济日报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庆昊文章表示,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并持续增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方面将大有可为。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为“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疫情防控现实看,疫情防控推动消费和生产不断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协同生产等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数字经济布局,国际竞争态势和复杂环境倒逼中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总的来看,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动力和产业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强化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间的纽带,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提出,数字经济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数字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供应链安全、加快资源流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打通国民经济各环节的堵点,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布局,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要鼓励“线上经济”“定制消费”等新模式发展,深挖国内市场潜力,为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开辟新消费业态。此外,还要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市场贸易、信息消费等方面的合作,为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效联通发挥纽带作用。
数字经济助力培育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包含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动能的主要来源。一是着力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和短板领域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维护中国产业链安全。二是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积极研发推广无人配送机器人等新产品,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级。三是有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继续保持消费互联网领先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释放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叠加倍增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助力释放新活力。经验表明,只有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效释放各方面的发展活力。总体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精准化,交易手段的数字化、移动化,市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平台化,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是释放发展新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快释放数据红利,尽快建立健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跨境传输和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破除影响数据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数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让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二是打造数字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全国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一网可查”,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三是在稳步发展现有移动支付、网络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可考虑积极稳妥推动数字货币承担在计价、支付、结算等方面的货币角色,拓宽支付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数字经济助力形成社会发展新局面。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舆论引导、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时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保障。一是营造网络良好生态,发挥好互联网“助听器”“连接器”“扩音器”的作用,准确把握新时代群众需求诉求,有效疏导社会情绪。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就业,要继续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各种就业保障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三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充分借鉴大数据、人脸识别、手机定位、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中成功应用的经验,积极构建“城市大脑”“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数字社会治理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基层治理走向精细化和智能化。
|